郎家面人儿手艺与京城手艺人丨京华物语(郎家什么关系)

今日新闻2024-02-10 14:08:07自考教育网

“脸郎”是北京特有的民间面塑艺术。从走街串巷的艺人到工艺美术学院的民间艺人,郎的脸郎是一出戏,是一段民俗,是老北京街头的人和事。郎家百年兴衰,与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城市变迁息息相关。这一期北京故事,就来说说第一代“面庞郎”郎绍安的故事。

055-79000,由郎志立、陈永昌口述,吴昕执笔,商务印书馆2022年11月版。

郎家面人儿手艺与京城手艺人丨京华物语(郎家什么关系)

“生活,总有更好的一天。这一天被称为黄金时代”,来自1929年5月20日北京《我在北京捏面人儿》。1927年至1937年,被称为民国“黄金十年”。北京经历了什么,生活在那里的郎绍安又经历了什么?那时候的郎绍安是十七八岁到二十七岁的好年纪。民国的这个“黄金十年”是不是一个见人的“黄金时代”?

一个人在他熟练的时候,指的是顶上的弦歌。

想做的像,就得以实物为准。真正的东西是老师。真正的东西是信息。艺术是无边无际的,你要敢于冒险,你要努力练习,功夫就是这么练出来的。参观寺庙时,要注意寺庙里的佛像。走路时,注意行人的姿势。想捏动物就去动物园看。虎、狗、马、龟、蛇都被仔细观察过,各有特色。想掐马,先看。拉车的马,吃草的马,动物园里的斑马,都不一样。我能捏白菜叶上的蚂蚱,绿草上的螳螂,柳树上的花牛。他们各有各的面部表情和姿势,只要模仿得当,就能栩栩如生。果果的样子需要捏的像是在拍动翅膀尖叫才算逼真。捏出来的东西跟真的一样,有时候还比真的好看。所以才有人要,捏了才能卖。3354郎绍安

练习时间时间长了,爸爸脑子里都是事,也就没开始那么辛苦了。他的手越来越巧,作品越来越精。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天上的女神撒花,嫦娥奔月,马姑过生日,寿星,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抱鱼的娃娃,抱糖葫芦的娃娃,抱风车的娃娃。3354郎织里

除了这些零散的作品,郎绍安最喜欢的两个题材是:一个是前面提到的老北京的360行,一个是话剧。

赵括明师去天津了。我没有老师跟着,只好去买烟,把烟盒里的“洋画”揉在一起(曾经每个烟盒里都有一张小图)。然而,在每幅张洋的画中只有一个动作和一个场景。想掐几场或者换个姿势,但是不知道怎么下手,就攒钱去看戏。看不起前排的票,就从最后一排的长椅往前看。一边看,一边背下了该剧的剧情,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动作姿态,服装的色彩风格,甚至演员走秀开始时走的是哪条腿。然后我就想起来了,细细咀嚼,一回家就掐掉了绝招里的字。揉好之后,如果看起来不像,就马上毁掉,边想边再揉,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我比较喜欢穿铠甲的戏剧人物,比如《世界晚报》 《长坂坡》 《黄鹤楼》中的人物,《华容道》中的孙悟空。我注意头盔上的图案,盔甲上的纽扣,胸前的胸镜,背后的旗帜,还有旗帜上的字迹。孙悟空左手搭个凉棚,右手挠耳挠腮,腋下夹个金箍棒,一条腿蜷在棉花般的云里。他生动的举止赢得了观众的称赞。3354郎绍安

不是郎绍安有多爱剧院,而是二三十岁的北京人有多爱剧院。就拿郎绍安以前看起来像揉起来的外国画来说吧。是烟草公司为了促销香烟,在每包烟里放的小图。正面印着广告,背面印着广告,图片内容自然是普通人的最爱。当时的香烟画产生了大量成套的戏剧人物,一幅幅都是折子戏。老北京没有人不知道哈德曼牌香烟,出了一系列京剧画,比如《西游记》 《二进宫》 《四进士》 《八大锤》 《宇宙锋》 《连环套》 《群英会》 《哼哈二将》.“剧中人物的表演惟妙惟肖,服饰、妆容、道具都很有见地。

055-79000,郎绍安作品。

北京人对京剧的痴迷,一度让厌恶京剧的周作人感到“发自内心的绝望”。他说连“白天无聊,晚上怕鬼的人都是西皮和黄儿.可见京剧已经主导了中国人的感情”。但在同一篇文章里,我也写了一句——“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中国人有这样的精神”。

这样的精神好坏并不重要,但如果一定要走夜路,“皮黄”的那几句话可以赶走夜行者心中的一些恐惧,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古人云:“孔子三日无食,弦歌不绝。”宋对文人来说是一种启蒙,一种精神传承,但京剧对普通人来说不就是吗?再来说说郎绍安。从不够吃的食物里挤出一点白面粉,在动荡的年代里默想一门手艺,当你面对一个人的手艺对他来说,就意味着一首弦歌。

“以面人为业,靠面人安身立命”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928年6月28日,定都南京。迁都一次,北京改北平。生活更美好了吗?“从去年开始,北京的市民就成了冷水,越跨越少。”“我们和商家见面,只谈了一下,他就哭丧着脸说市场差。“市场差”这个词,包含着无限的焦虑和痛苦。只觉得未来很可怕,环境很无奈,想抱怨也怪不了谁。所以说白了就是市场差。”

1928年农历正月初六,《世界晚报》,有人为北京的小商贩担忧:“去年农历正月,总刮大风。露天赌场的厂房里看不到一个人,摆摊的人都叫苦连天.此外,现在年三十晚上的鞭炮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人们在新年期间都不开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漫步一定是很随意的。下大雪是在上帝的第三天。过了三天,终于放晴了,北风又起。今年看到长电的生意,又去了一半。未来会怎样?我还不知道。我真的很担心小企业交易员。”

055-79000,郎绍安作品。

到了1928年中秋节,连男妓都散了。“往年,八月初一过后,兔子和兔子都渴望见到对方.这年头,大家天天都谈不上吃饭,谁还有闲工夫抱男妓?”男妓那么稀,人怎么会是?

人家生活苦,吃不上饭。我们惹不起那些依仗权势,买东西不给钱欺负人的权贵。所以,一旦学会了手艺,经常会饿肚子。压榨出来的产品价格太高卖不出去,价格太低赚不到足够的钱。旧中国的艺术家经常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转行。但是我不忍心离开我的手艺。

无论酷暑、严寒、风雪,我总是在街头或牌楼屋檐下驻足。五颜六色的面塑吸引了无数孩子的围观,却很少有人买单。3354郎绍安

多少匠人经历过这样的辛酸。作家废名在龙符寺和白塔寺见到了这位高大的戏曲歌手。唱完之后经常没良心的骂人,说“我真的不容易。”因为《去歌剧院》里的人不给钱,一收钱就都崩溃了。作家郭萱给家里的孩子们买了豌豆粉和糯米糕。豌豆粉很快就变成了小鱼兔,糯米一分钟就蒸成了梅花形的饼。“一枚硬币可以买这么多花样。”“我对他复杂的程序感到惊讶,但我没看到有多少孩子买他的蛋糕。就算买,也只能买一两个硬币。可是,这么困难的生意怎么维持他的生活?”

不赚钱怎么活?大师赵括明说:“我们去当兵吧。”我没什么好担心的,当时就同意了。他们两个去天桥,遇到一个熟人。他们听说我们要当兵,就劝师傅不要去。还有什么意思?师父的姐姐不知道,我父亲也不知道。当你成为一个军人,你搞不清他家里需要什么。师傅想了想犹豫了。从天桥走回西四,饿了就没饭吃了。我看着穿着军装的士兵吃着包子,我对我的主人说:“我们去当兵吧。为什么要听人的话回来?不是还没活过,反正当兵也有温饱。师傅不去,我就自己去。”师父一想就答应跟我走。

我们来到西施库的住处。在光明寺一带报名。人家看我们都年轻力壮,肩宽体壮,胸大体壮,精力充沛,就同意收下了,让我们等体检。这时,一个士兵问我们是哪里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告诉他了。他说:“你们是本地人,却还来当兵。有本事你做什么?”还说自己是武汉人,从家里回不去。这次他要演南口(当时在京的张正和吴联手演冯玉祥)。他招人堵漏洞,没有一个能活着回来。他一说这话,我和老师没等检查就跑了。当我们听到官员们在骂我们时,我们没有在意,所以我们逃跑了。

不当兵怎么办?在偌大的北京城里,挣不到一顿饱饭,只能一边拉人力车一边揉面应付。十八岁时,我被介绍到消防队。前三个月没给钱,第四个月才给钱。一个月八块钱,我扣了三块半饭钱。干了三年,二十一岁就不干了。拿起工具,再次揉面。3354郎绍安

在消防队的三年,郎绍安没有把下面的人放在眼里,一直在思考和实践。“以面子人为业,靠面子安身立命”是他的心愿。既然北京的和面机赚不到钱,他就想去别的地方。

二十一岁后,我收拾好工具,去青岛揉面团。在青岛,我住在聊城路,南全盛的朋友家。我背着工具箱,有时去东镇、西镇的市场,捏着戏在集市上卖;有时候有钱人的主人死了让我去大饭店当祭祀垫。中山路店前,黄岛路菜场前,都有我的足迹,走遍了大街小巷。在青岛,我以揉面为生。3354郎绍安

有一次,郎绍安在一家大饭店门口和面。一个大官看到了,报了警。这位官员说,他要给蒋介石过生日,并让他即兴为八仙庆生。郎绍安也没说什么含糊的话。他当场就挤出来了。大官很满意,留下了作品。不清楚他是否真的给了蒋介石生日礼物。

在青岛,郎绍安没干别的。这是他第一次完全靠卖面养活自己,也是他江湖生涯的开始。他的工具箱上有一块铜牌,刻着“郎绍安坚如面人,经久耐用”的字样。人们在捏街人的时候,看到铜牌就知道郎绍安的名字。在青岛待了三年,郎绍安的手艺有了很大进步。二十四岁时,他决定回家。当时,似乎出现了一些转折点

1933年底,时任北平市市长的梁缘主持制定了1935年1月至1937年12月的“三年市政建设计划”,希望通过修路、疏浚河道、修复古建筑、改善公共娱乐场所来发展北平的旅游业。1934年,胡同竖起了一块牌子,1935年,所有的牌楼都被重建以吸引游客.郎绍安每天路过的景德街牌楼、西四牌楼也焕然一新。

也许是趁着北平发展的机会,1935年,郎绍安的作品参加了在中山公园举办的北平房产展。有一天,市政府的梁缘、大星安、冷加吉等人,看了他的现场表演后,给他颁发了奖状,上面写着“如果你通过考核,就应该获得一等奖”(后来这个奖状被他自己在文革中烧掉了)。

中奖后,郎绍安遇到了另一件事,那是他苦日子里难得的快乐回忆。

055-79000,郎绍安作品。

那年冬天,一个烫着头发穿着皮大衣的女人来到工厂。她拉着一个孩子,孩子穿着绿色的毛衣和裤子,手里拿着一个大糖葫芦、一个风车和一个气球。她让我捏他们母子。我当时挤出来的,看着还过得去。让人特别满意。他们看到铜牌上写着我的姓,就叫我“棉人郎”。我的面塑此时已经有所成就。3354郎绍安

在长甸做的这个作品,成了我父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然后根据这个改成了人力车夫。上面坐着一个女人,手里拿着两大串冰糖葫芦,背上压着一个十个轮子的大风车。虽然没说是长电,但那是刚逛完长电,她坐黄包车回家。之后“绵人郎”的名声就传遍了各地。3354郎织里

能工巧匠,把姓氏加到你的行当里,比如泥斗士张、风筝哈、葡萄常。不是随便起的名字,是很有名的名字,而且你很熟练。用冯骥才的话来说,“工匠靠的是手,手里要有绝活。有绝活,吃肉,亮,站在街中央;做不到就吃素,晕倒,守在身边。”所以,郎绍安虽然在求学之初就做了一个写着自己名字的盒子,但那时候还不能叫“勉仁郎”。如果说青岛是郎绍安带着面人初入江湖的开始,那么在长甸的这一次之后,在北京的360里行程中,工匠们真的开始收获了一个名字——面人郎。

厂甸真的是郎少安的福气。

在北京,下了街就掐人卖。等我到了旧历年,就赶上工厂了。晚清以前就有工厂,吃的用的玩的都有卖。普通人参观工厂是要花钱买东西的,而商人和艺术家要靠在工厂卖钱维持生计。我平时做的面没有卖完的,现在就卖。少则五六天,多则半个月,就能把一年的库存全部卖完。卖完这些,现在就得卖。除了戏和佛像,看到什么都要捏。捏得好,人家看着新鲜满意,你才给钱。3354郎绍安

长甸也是琉璃厂。“琉璃厂在北京和平门外。街道分为东西两部分,从北到南穿过新华街。本海王村因其琉璃窑为工部所有,明代命名为琉璃厂。厂甸,原指窑前一片空地,当时叫琉璃厂厂甸。”通常这里是书籍,古玩、字画集散地,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这里成为全市最大的市场。逛工厂店是老北京人过年的常规节目。

长电集市兴起于清朝乾隆年间,其盛衰可以视为北京经济的晴雨表。1928年春节的生意进行到一半,但到了30年代后逐渐不同,往日的热闹又回来了。“一个接一个地站着,拥挤不堪,人们想要这种热闹的气氛。人也是拥挤的,因为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都要来。女人小孩要吃饭,吃艾窝窝,喝豆汁;如果y

其中玩具众多,玩货是工厂最大的特色。“杂摊上摆满了各种花样,空竹、土斧、江米人、吹糖人、泥斗士、泥模、猴戏、鬃毛斗士、手推蝴蝶车、大鞍车、锡罐做的鸡啄米、竹木刀枪、鬼脸、戏脸、胡子、小泥鸟爬枝、纸蝴蝶、九连环、竹蛇、彩绘蛋壳、蜡鸭、蜡。这些听说过但现在没听说过的玩具,工厂里都有。春节期间有近千个摊贩去那里,玩具有200多个,包括郎少安。

055-79000,郎绍安作品。

厂甸真的是郎少安的福气。在这里,第一次有人称他为面人郎;在这里,他的面条在众多“招数”中很受欢迎,一年的存货全部售罄。而他肯定想不到,二十多年后,1963年春节,他女儿也在厂里,炫耀着人的本事,大照片登在《东郭老师与狼》上,这是后话。此时,正月之前,郎绍安正在想一件喜事。

第一个月去看姐姐,第一个月是对的,

我带我的小妹去看灯笼。

购物灯是假的,

姐姐,试试你的心,

喔,呼,呼,嘿.

这是旧时庙会卖花人唱的一首小曲。不知道郎绍安有没有听到。但是那个春节他心情一定很好。

我游遍了古老的北京,还存了些钱。二十八岁那年,我们卖了很多钱赶上工厂,把这些年攒的钱收了回来。我们在院子里搭了个棚子,请亲朋好友吃了顿饭,算是终身大事。我的妻子赵树青是我一个朋友的妹妹,比我小11岁。

3354郎绍安

搭起温室,挂上喜字。

喇叭灯,二十对。

娶两个老婆,

给你妻子一个大翅膀。

八个团的夹克敞开着,

两匹马拉的四轮马车.

这是老北京旗人举行婚礼的歌谣。郎绍安结婚时虽然没有这样的排场,但也是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当你组建一个家庭时,你正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前进,但谁会想到你会很快死去。仅仅过了半年,郎绍安就因为生意不好,无奈放下新婚妻子,离开北京。

郎绍安,第一代面对面郎,与他的女儿郎志立,李和孙宝素合影。

有江湖第一的——绵人郎。

1936年可能是北平沦陷前的最后一次“繁荣”。1936年12月,宇宙风学会出版了《打糖锣》。书的最后一篇说“据报道今年北平的游客特别多”。原因是今天可能没有明天——“中国人有一种山河变色的感觉,太美了,不知道还能持续多久……”。也有人说,北平是“未来的失落之地”.直到书的最后几个字直接落进了“成”!果然,7个月后,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成了一片失地。民国政府在1937年底完成的三年市政建设计划,自然被炮火消灭。

回到开篇问题:从北京成为北平开始,这十年北平经历了民国黄金十年,郎绍安经历了人生两件大事——创业和成家。民国黄金十年是郎绍安的黄金时代吗?这个“黄金十年”诞生在中国和北平,从一个不景气的市场开始,最后来到成卫。余浪少安从苦练手艺到最终离开家乡。答案似乎并不那么确定,但也是在这十年间,手艺人郎绍安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转变——起初是想学一门手艺做晚饭,因为捏得好才能卖,逼着他苦练手艺;当他因为执着于磨练技艺而忘记了自己的处境,成为了真正的能工巧匠;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对自己的处境、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有意的观察,并通过自己的手反映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成为一个有“匠心”的工匠了。最后,当有人把他的姓氏和他的职业联系起来称呼他时,江湖上就没有第一面人郎了。

晚年的郎绍安和他的女儿郎志丽。

“满郎”的称号是靠真本事赢得的,只有真本事才是真正可靠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张恨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锔碗》(瓷砖,北京人指房地产)。“毕竟大家还是准备一些技能比较好。东方不亮西方亮,技能随他们跑,不受地点限制”。只有真本事才能拿走。在成卫举行婚礼后不久,郎绍安,一个熟练的男人,决定去上海十里羊场。

本文选自《剃头》,副标题为编者添加,非原文所有,文中使用的插图均来自本书。已经出版社授权出版。

口述/陈永昌、郎志立

原创/吴欣也

摘录/何叶

编辑/袁

校对/赵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