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耽入坑必读书单(原耽入坑必读书单现代)

今日新闻2024-03-25 06:20:44自考教育网

从历史的棱镜中审视传统法律文化,我们往往能感受到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与制度、伦理和文化土壤的深层联系。与如今诉讼等正式纠纷解决方式的蓬勃发展不同,传统的法律价值似乎总是与“厌诉”和“无讼”联系在一起。这种司法文化认知是否准确,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原因?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书精选了三部有关明清时期诉讼与法律文化的书籍,以飨读者。

原耽入坑必读书单(原耽入坑必读书单现代)

1.《聚讼纷纭:清代的“健讼之风”话语及其表达性现实》

作者:游晨军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时间:2022年5月

尤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8),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支持计划”青年学者A岗,兼任《法学家》副总编、法学理论教研室主任。

如书名所言,清代诉讼的话题在学术界可谓争议不断。本书反思了旧的诉讼文化研究方法论,整合了“法律社会史”的研究范式,考察了儒家道德对诉讼文化的影响,对清代文书的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进行了立体分析。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对清代社会涉诉人群生态和心态的沉浸式体验,凸显了本书的理论深度和人文关怀。

2.《社会权力与法律文化——中华帝国晚期的讼师》

作者:梅丽莎麦柯里译者:明慧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时间:2012年3月

美国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梅丽莎麦考利(Melissa Macauley)于1998年出版了《社会权力与法律文化》,次年被权威的《美国图书馆杂志《选择》(Choice)授予年度“杰出学术著作”。

明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航法律评论》(联合)主编,兼任中国法制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法理学研究会理事、全国西方法律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

宋世杰(谐音“诉讼律师”)能说会道如簧,颠倒黑白的故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在明清时期,「诉讼人」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政府官员和“好”士绅鄙视的对象?他们是如何引起公众对诉讼的责难和反感的?本书以“诉讼当事人”为叙事对象,试图揭示隐藏在诉讼当事人与正规法院之间的一个环节。这对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思考诉讼风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

编辑:王亚新,梁志平,赵静出版社:法律出版社时间:2022年5月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亚新也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梁志平,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中西学院、光华法学院专兼职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委员。

赵静,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法制史学会法律古籍整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法制史学会东方法分会主任,《法律史评论》编委。

以日本学者的视角审视明清时期的审判方式,有助于我们在比较法学这一广阔的领域探索中国古代法律和法律文化的特点和意义。本书三位编者意在充分发挥日本作为东西方连接点的特殊背景,从法律文化的角度,整合日本学者对明清诉讼制度的法律渊源和法律秩序的看法,分析“法”和“约”的内涵,探讨诉讼中的诉讼人现象和社会文化变迁。可以说,这本书是日本学术界研究明清时期中国司法文化的经典之作。对于所有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不容错过。

本文为中国民商法网原创作品,作者闫嘉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