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指导:地理的最后一课

高考资讯2024-05-20 18:05:29读书村

高中地理知识体系

十六组基本概念

1大气运动相关概念

考前指导:地理的最后一课

执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

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逆温: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有时会出现海拔上升,气温升高或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称为逆温。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如下图所示:

热岛效应:指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居民生活等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而使市区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2天气与气候相关概念

锋面: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出现的向冷气团一侧倾斜的交界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锋: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低气压(气旋):等压线闭合起来的地区,如果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称为低气压或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等压线闭合起来的地区,如果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称为高气压或反气旋。

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锋面气旋: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其他海域,如西印度群岛、澳大利亚东海岸、印度洋也时有台风发生,习惯上称为飓风。

寒潮:指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当一次强冷空气人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时即为寒潮。

风暴潮:由于风暴、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的海水异常升降的现象,是一种灾害生的自然现象。

温度带:是我国根据大于等于10℃的积温划分出的热量带,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一个青藏高寒区。

降水: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主要包括雨、雪、雹等。主要降水类型有锋面雨、气旋雨、对流雨、地形雨。

3水体运动相关概念

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水资源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的应用于水能、供水(灌溉)、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海水营养盐:溶解于海水中有利于海洋植物生长因子的元素,主要是一些含量较微的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和硅酸盐,通常主要包括氮、磷、硅元素。海洋中上升流将富含氮、磷、硅等营养盐的底层海水带至上层,因此在河口、寒暖流交汇和上升补偿流等区域、浮游植物生产量高,渔获量也高。海水营养盐的来源,主要为大陆径流带来的岩石风化物质、有机物腐解的产物及排入河川中的废弃物。营养盐在海水中的含量分布与海水的盐度关系较小。

4地质作用相关概念

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形: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又称地貌。陆地地形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五种类型;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和海沟等。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它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

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

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如褶皱、断层。

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如背斜谷地、向斜山岭、断块山。

风化作用: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堆积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5整体性与差异性相关概念

整体性: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雪线:是指终年不化的积雪分布的最低高度,它是年降雪量和年消融量的平衡线,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雪线。

山麓:山坡和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为山麓。

6人口相关概念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

人口流动: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外出活动,包括旅游、探亲等。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

人口合理容量:是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7城市相关概念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市地城结构。

城市等级体系:在同一区域中,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化: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逆城市化: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即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

商业网点:从事商品流通的单体商业经营场所或在同一区域内统一开发、经营、管理的综合商业经营场所,包括零售商店、商品交易市场、旧货市场、汽车交易市场、物流基地、餐饮店及其他生活服务业设施等。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与人口的密度有直接关系。

8农业相关概念

农业地域: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混合农业: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积温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主要指农作物)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

耕作制度:指一个地区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种植制度是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包括确定种什么、种哪里、各种多少,即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哪个时候不种或全年不种,即复种休闲问题;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轮作和连作问题。养地制度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水肥管理、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

农业专业化: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或某几种生产项目或产品,甚至只从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

9工业相关概念

工业集聚: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分散:是指工厂企业之间或工业区之间距离趋远的现象。

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发展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大多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城。

新工业区: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同时在发达国家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城。

工业生产专业化:工业内部各企业和部门逐渐分离形成独立的企业和新部门的过程,也是同类产品由分做生产趋于集中生产的过程。这些企业和部门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专门生产定的成品或零部件,或者完成成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些工艺作业。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

化学工业:属于知识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由最初生产纯碱、硫酸等产品逐步发展为一个多行业、多品种的生产部门,出现了一大批综合利用资源的化工企业,目前主要包括基本化学工业和塑料、合成纤维石油、橡胶、药剂、染料、油漆、化肥、农药等。

高耗能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10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11区域及地理信息技术相关概念

区城: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自然地理界限往往具有过渡性质。

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遥感(RS):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选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数字地球:是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12荒漠化相关概念

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即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岩石大面积裸露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戈壁:指沙漠、砾石荒漠、干旱的地区等。戈壁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草场载畜量:亦称草原载畜量,单位面积草场上所能放养的牲畜头数。

封沙育草:封闭沙地使草类自然繁育,这是最有效的治沙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城为单元,合理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布置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做到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形成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以达到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小流城水土资源的目的。

生态脆弱性:指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所具有的抗干扰能力和恢复能力,干扰(包括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易引起生态系统退化。

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13能源相关概念

潮汐能:因月球、太阳等天体引力的变化引起潮汐现象,潮汐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因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

生物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例如薪炭林。

土地复垦: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报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能源利用效率:指一个国家成地区有效利用的能量与实际消耗能量的比率,即能源有效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未利用部分主要为废弃物)

14产业转移相关概念

产业:广义上看,产业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例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等都可以称为产业;从狭义上看,由于工业在产业发展中占有特殊位置,有时产业特指工业部门。

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投资环境:是指投资经营者所面对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产业结构:即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主要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经济全球化: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腹地: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城范围。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城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内部交易成本: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人一定的时间和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贸易壁垒:又称贸易障碍,是对国外商品、劳务交换所设置的人为限制,主要是指一国对外国商品、劳务进口所实行的各种限制措施。

区域经济一体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相互协助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产业空心化: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国外,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

15旅游相关概念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是在自然界中通过自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是在人类社会中通过历史过程而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或者是当代人建造的、具有旅游价值的各种设施。

旅游资源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量现出的审美状态。主要表现为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自然景观美。

旅游资源人工美:是指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旅游环境容量:指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也简称旅游容量,或称旅游承载力。

景区设计规划:景区设计规划是专业的旅游景区设计机构根据当地景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经济状况和客户的实际需求,按照商业模式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景区设计规划是符合景区环境协调统一、具有一定的商业开发价值的方式,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旅游时间比:是人们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单纯旅游时间与在旅游目的地游玩时间的比值。在旅游线路上倾向于环路设计,追求以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游览最多的旅游地。

16环境问题相关概念

环境污染:指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破坏了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原有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导致环境各要素及整个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并发生严重的质量退化,从而使其中的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生态破坏:指自然环境系统中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动的能力(即自我平衡能力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环境系统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

水体污染: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人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称为水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在湖泊等缓流水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后藻类就迅速繁殖,尤以蓝藻、绿藻占优势,这种现象在湖泊中称为水华,又称藻花;在海洋上则称为赤潮。

酸雨: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分为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

地理应试技巧

不管以什么样的情境出现在试题中,我们要做的是以不变应万变,不管是综合题还是选择题,近些年来都是以小区域、小切口、新材料来设置情境,所以大家要做的是认真获取信息,找准关键字,结合设问去分析问题,榨尽材料信息,适时的调用相关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灵动的“思维”才是王道

现在的地理试题全部基于新情境的创设与灵活的设问,但整套卷也有易、中、难的比例划分,有些简单题目可快速入手,争取不丢分,有些题目纠结之时,再细细品味一下情境之中的信息提示和设问指向。主观题目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审”和“思”上,不要心急,写上错误的答案不如先不写。

当试题所呈现的情境不再是书本中的内容,也不是各种各样的背诵模板;当答案不再是按一定的套路编排的絮语,而是预留了表达同学们个人思想的空间时,考试就成为了考验,成为对大家学习能力和潜在能量的召唤!但是,对能力的要求越高,我们的优势应该就越大!

心平气和,考前继续做好该做之事,一切皆会是最好的安排!

自 然 地 理

1地球运动

(1)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尤其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视运动轨迹图;日出日落方位,如太阳直射北半球,极昼区正北升正北落,其他地区东偏北升,西偏北落;正午太阳高度计算与正午太阳方位判断。

(2)特殊纬度昼长,如北纬40°夏至日昼长约为15小时。

(3)二十四节气的应用。

2大气圈

(1)基于大气受热过程的气温分析:纬度、天气、下垫面(洋流、海陆位置、地表物质组成和地形)。

(2)降水(雨雪雹和雾露霜)形成条件、降水类型、降水因素(大气环流和下垫面)。

(3)下垫面性质对气团性质的影响。

(3)描述气温特征、降水特征、天气特征。

(4)风:方向、风力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风源地距离、摩擦力、地形)。

(5)依据气温、降水及其组合状况判读气候类型。

(6)气候类型区域内部的渐变性,如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6)锋面与低压控制可能阴雨,高压控制晴天。

3水圈

(1)水文分析:

流量(补给、支流、流域、蒸发、下渗、生产生活用水);

水位变化(补给、人为调控);

汛期时间及长短(补给);

含沙量(补给、植被、土质、坡度、流速);

结冰期有无、长短及凌汛(冬温、流速、流向);

流速(坡降、流量、河道弯曲、宽窄、顶托)。

(2)水系:源地、方向、流程、内外流、支流(数量与形态)、流域面积、落差。

(3)水循环重要环节:蒸发(气温、水温、风速、水域面积、空气相对湿度);下渗(植被的垂直结构与水平分布)。

(4)水量平衡原理(径流=降水-蒸发)

(5)湖泊(咸水湖与淡水湖;面积变化)

(6)洋流的形成(盛行风、地转偏向力与陆地轮廓)。

(7)鱼:以“食”为天(大陆架水浅光照强,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强;河流入海带来营养盐;寒暖交汇水体扰动,形成水障且使营养物质上泛;离岸风形成垂直上升流使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增加,鱼的饵料丰富)。

4岩石圈

(1)地质作用(内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与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作用。

(2)地质构造(褶皱(背向斜)、断层、地堑、地垒)与构造地貌(背斜山、向斜谷、断块山、火山)

(3)描述地形特征(类型及分布;地势高低及变化,起伏大小;特殊地貌)

(4)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风化、侵蚀,河流发育。

(5)从地形、地质的角度,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6)风沙沙源地-沙漠、河漫滩、沙洲、三角洲、湖滩、海滩

(7)结合含沙量的分析方法,解释冲积扇面积大小。

(8)风、河流、海浪、冰川的堆积物分选性。

(9)从来水来沙的角度,理解三角洲面积变化。

(10)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成的利与弊。

(11)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壳抬升或岩浆喷出地表,再接受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和堆积。

5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1)整体性角度(气、地、水、生和土)

(2)差异性(地带性差异:水平与垂直差异;非地带性差异:下垫面差异引起)

人 文 地 理

1人口与城市

(1)人口数量=自然变化+机械变化;人口金字塔动态变化

(2)城市与乡村:功能区布局。

(3)城市辐射功能与城市群:通过完善城际间快速交通,扩大城市辐射范围;城市群内的不同等级的城市间加强分工与协作,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合理定位,共同发展。

(4)资源枯竭型城市:开发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及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利用价值;加强其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或轻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完善交通,发展工业旅游、自然景观旅游与文化产业。

2农业

(1)地形:对气温、降水、土壤有综合影响

(2)水源:水量、水质;时间、空间

(3)土壤:厚、松、肥(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4)气候:光(光照)、热(昼夜温差、温度带、夏季与冬季的影响)、降水(干湿地区、季节变化)、气象灾害(低温冻害、暴雨洪涝、旱灾、沙尘暴、台风、干热风)

(5)劳动力:数量、技术、价格

(6)交通运输:产品运量、运距

(7)市场:需求量、价格(考虑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上市时间、销售方式

(8)技术:(品种、热量、水源、有机肥、杀虫、水利工程、机械化、冷藏保鲜、网络直销)

(9)政策、历史与经验、饮食习惯

(10)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

3工业

(1)地(地形、地价)、水(水量、水质)

(2)劳动力、原料(运量、运距)、资金与技术、能源(电力、油气)、基础设施

(3)交通(运输原料与产品)、市场(需求量、运距)、政策、产业基础与协作条件、生产规模

(4)工业集聚: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减少能源消耗和产品运输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效益;共用基础设施,节省投资建设成本。缺点:集聚增加土地、水、能源及环境方面压力。

(5)工业分散:寻找最优区位(要);交通、通讯的发展(能)。

(6)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政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原产地地价、原材料短缺、运输成本升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4服务业:

(1)区位因素:劳动力、交通、市场、历史文化、政策、集聚

(2)集聚: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彼此促进,提高服务品质,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

5交通运输

(1)方式的选择:有优点(多快好省,连续与灵活)、有需求、有条件。

(2)点(数量)、线(数量)、面(网络化)

6资源

(1)水资源:数量(径流量)与质量(污染、泥沙、盐度);时间(季节)与空间(地表与地下);开源与节流

(2)耕地资源:数量(人均耕地面积小,后备数量少,开发难度大;城市化占地、生态退耕)与质量(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空间分布。粮食安全:扩大耕地数量(藏粮于地)和提高单产(藏粮于技)、跨区调配、国际贸易和加强储备。

(3)矿产资源:资源禀赋、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市场需求、产供销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4)海洋空间资源:影响国家资源安全、影响国家领土安全

(5)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积极意义: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

7环境

(1)污染:污染物数量多且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2)水土流失:工程措施(梯田,鱼鳞坑,打淤地坝);生物措施(因地制宜地进行植被恢复)

(3)沙漠化:干旱、多风、地表多沙质沉积物、植被稀少;人为过度开垦、樵采、放牧。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发展节水农业;控制牧业规模与优化牲畜结构,种植牧草,农舍饲养,轮牧和围栏放牧;新能源的开发与使用;生物(灌草结合)与工程(草方格沙障、沙坝)措施治沙;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次生盐碱化:井灌井排、松土、防护林、覆盖、间作、引淡淋盐、种植耐盐碱作物、客土置换。

(5)湿地: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径流、降解污染物。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宣传、提高保护意识、法律法规。

(6)生物多样性:温度(影响生长速度)、食物、水、空间、人类影响;垂直变化,增加区域环境多样性。

8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流域内的协调治理: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的统一治理

(2)资源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的影响(对西部地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与收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对东部地区: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大气质量。)

主观题的设问分析

①问题前没有提示答题方向的,默认根据图文和所学理论进行拆分解读;有提示答题方向的,按提示的方向进行纵深思维。

②“分析”与“说明”类,用逆推的方法,由果推因,书写答案应将因果关系清晰呈现。

③一个设问,多个问题。要注意设问的内容可能涵盖着不只一个方向的问题,不要漏答。

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思考

条件:自然和人为方面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

影响:可持续发展角度,积极与消极影响。

措施类:主要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

描述特征类:位置特征、气温、降水、水文、水系、地形、天气、点、线、面、其他看图说话

过程性描述:结合题中的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因果关系要清楚,可由结果步步逆推,然后组织答案。

主观题答案分点做答,主前次后。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很少有单一知识点题,多数是前勾后连,牵扯几个知识点,但深度不大,所以同学们只要认真分析,做对没问题。   

2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二至三个选择题),所以每组题的第一个特别重要,第一个思路就错了后面两题很可能也被带沟里了。但有时切入点在第二或第三个选择题上,可以在统揽整组选择题后再下笔,或者第一个选择题没有思路先放放,下面可能有提示。 

3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所以呈现在你面前的一定是你没见过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考的还是那些原理,所以不要被表面的材料吓住。统览给出的几道选择题,看一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条件继承关系、后面题目对前面题目有无启示、每道题用哪个条件,所有条件是否都用到了。

4给的材料与你的日常认知相冲突,如新加坡明明是热带雨林,但问为什么水资源短缺;我们平日学的是河口附近的泥沙沉积由河流带来,但高考给你的材料是某条河流泥沙的多少由海潮决定;我们平日做的题都是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但高考给你的图却是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我们平时学的河流峡谷地貌都是由河流下蚀形成,但到高考时答案却变成了“地壳”发生了上升运动。我们觉得海拔高的地方容易缺氧出现高原反应,但去年山东卷给的答案却是海拔最低处。因此我们面对今年的高考题也要有这种思想准备,一定要根据材料推导答案。只有从材料中找不到答案时才调动旧知。

(二)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也就是第一感觉,不要不自信,读透题再下笔,但既然做出了判断,就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2认真审题,选择题材料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区域图(有时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呈现,不给图,但考的是图),这种题,注意时间、空间,即我们常说的时空分布,勾画关键词,限定词,特别注意图例、图例、图例(重要知识说三遍)。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尺度大小,思路是不一样的。空间尺度:譬如气候的影响因素,大尺度从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角度作答,中等尺度从海陆位置想,小尺度从地形、洋流等方面想。时间尺度:譬如某地环境发生了变化,长期的从自然原因方面想,短期的从人为原因方面想,某一年突然发生了变化,一定是个突发事件引起的,例如政策,或者灾害,战争。另一种是统计图或统计表,这类题除找准关键词、限定词外,特别注意纵横坐标代表的意义和数量值,先把四周的图例、说明等容易忽略的部分看明白,才能看里面的数量关系,(高考给你的所有信息都是有用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注意时间变化,而不是只注重空间变化。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高考有20%的分数不是为我们准备的。(国家有规定,所有科目高考题中,容易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是3:5:2)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但第一组题可以改动答案,因为这组题是容易出错的,开始心浮气躁的,错的概率大。其它也不是说不能改,如果你在检查时发现做题的时候有一个材料没用上,明显觉得错了,该改就改呗。(此条适用于所有学科)  

(三)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一审材料,加以引申、延展,特别是新概念,除弄懂材料给你的含义外,联系已经学过的相关概念思考(如去年山东卷中出现了“干线”这个概念,文字有解释,但还要思考其与同时出现的冷锋暖锋有何关联);拐弯的把它直过来,(例如“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就需要你在卷子上先把这一现象写出来),碰到不明白的名词甚至字时拆开来理解,如“翻岭越垭”的垭,和树的桠把杈是不是很相似?那垭就是山的垭口(鞍部);把很专业的术语转化为人话(你能懂的话);二审题干设问(画出关键词、限定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设问有关的选项)。 

2、慎用宏观的知识点去解释和推理微观或小区域的题(高考题喜欢考矛盾,考特例)。做大区域的题时,勿钻牛角,想常识(这种题现在很少了)。做小区域题还真得需要钻点牛角,找与材料有关的选项,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

3、平日的模拟题多用排除法,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意思相同,我们当然选那个意思不同的项了,但高考题的水平多高呀,很少给你这样的机会,多用直选法,也就是找出与设问相关度最大的选项。但如果出现用排除法的题也不妨一用,特别是排除两个选项的情况还是经常出现的。如果高考考的是新情境、新名词、新区域,往往排除三个最熟悉的选项,而选择最陌生的选项(像去年山东卷第4题的“农地流转”)。也就是看到平时从未遇见过的陌生表达语的选项,可能是正确答案。(只是可能,有的学生不会的知识点太多,乱用还埋怨老师)。实在不会做的题就跳出来,不看材料,只看答案。例如2016年某题目“与坡度有关而与海拔无关的是”,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不选;降水迎风坡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不选;水热状况都变了,植被肯定变化,不选;最后只能选最不熟悉的积雪厚度。

4选择题做完抓紧涂卡,涂完检查一遍,以免出现涂错的情况,40分钟之内必须把与选择有关的工作全部干完。

5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设问无关 

二、综合问答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下笔前的准备工作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答题才能有的放矢。一道问答题,一定是有三部分构成,一是行为动词,二是关键词,三是限定词。行为动词决定答题方式,关键词决定答题方向,限定词决定答题内容。例如题目设问:“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题目中行为动词是“分析”(有因有果),关键词是“原因”,限定词有“澳大利亚”、“每种品牌需求都少”、“每种车型需求都少”。在审题过程中,首先是找行为动词和关键词,明确所要论述的方式和方向;其次是审限定词,依据条件限定词的内容性质,对应题干所给的文字和图表信息,并调动头脑中的旧有知识及生活经验,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行为动词,进一步提炼,形成最终符合题意的简明扼要的答案。

实际上行为动词就那几个,例如描述、分析、判断、推测、说明、提出等。练习一段时间就很容易找出来了,关键词也有规律可循,一是分布特征类,二是原因条件类,三是影响评价类,四是措施改进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都有自己的答题方向。所以解题的重点是找准限定词,否则容易答非所问。

现在的高考题是题干一股脑把所以的材料全部给你,然后是三个或四个设问,所以我们在审题时要把它们分开,找到每个设问对应的图文信息,在组织答案是尽可能的利用上。当然北京卷和天津卷不是,它们还是一段材料对应一个设问,所以答起来就容易很多。(今年山东第19题也是这个形式)

答题需要的信息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材料给的,二是课本上学的,三是生活中的。所以充分利用题干所给的材料是第一重要的。

图中的信息多数时候比文字量大,但同学们不注意。例如图中的图例,只要有一个你没有用上,就说明你漏了知识点。

为了养成好习惯,开始时可以强迫自己用不同的符号把这三类词圈出来。如果是零基础,那就用双下划线找行为动词,下波浪线找关键词,圆圈圈限定词。

注意圈的是“词”。有同学找出行为动词和关键词后,剩下的一股脑归为限定词部分,是不对的。

相比全国卷,今年的山东卷因为是单科考试,设问的难度和梯度都小了很多,同学们做起来容易些。

统计近几年高考卷,行为动词有:

①绘出(画出):自己动手绘制图表

②简述(阐述、概括):简单扼要叙述,根据材料罗列要点;

③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表明结果。一定要有因果关系。  

④说明(解释):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其中原理、成因类相当于分析,规律特征类相当于简述

⑤推断(判断、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推导出不知道的事情;

⑥提出(指出):下一步准备怎么干,提出论点看法,提请考虑干什么。

平日考试还经常用到

⑦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⑧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 

这几年对这些行为动词的要求虽然比以前宽松了,但对于分析(必须有因果)、对比(两个方面都答)、评价(正反两方面)还是要特别注意的。

关键词最重要,申错了一分不得。主要有以下四类(同学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意义当成了原因)

1特征(特点、差异、变化)。对应的行为动词一般是“简述”,思维含量最低,就是把图或文中的信息概括一下,例如根据等高线判定地貌特征可以从“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的高低和起伏”“各种地形的分布(此条只大范围地区用)”等方面答,此为自然地理方面的答题思路;而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规模大小、商品率高低,科技水平高低等方面组织答案。差异就是对两地的特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变化就是对同一事象找出时间差异(先说总变化特征,再分时间段描述变化)。

2原因(条件、依据、理由、来源、区位优势、各自优势)。这些成因类的题,“依据”最好回答,把图文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论据表述出来即可;“原因”这个关键词考的最多,对应的关键词是分析或说明,必须有因果,有时还要交代一下背景(分值多的时候是个得分点,分值再多的话结论也是得分点);“理由”介于依据和原因之间,有时是依据,有时是原因,还有一种是开放性题目中的理由,例如对于某地是否可以从事某类经济活动,让你做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选择,并说明理由,此处的理由是从原因和意义两个方面组织答案的,当然原因是最重要的(但老师在批卷时发现好多学生是从意义方面作答的);“条件”类似于原因,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但组织答案比原因简单些,与材料的相关性更大些,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条件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但条件又分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区位优势即有利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3影响(危害、贡献、价值、益处、利益、作用)。影响分不利影响(危害)和有利影响(贡献、价值、益处、利益、作用),从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方面组织答案。高考题总是很小的切口,所以一定是让你分析其中的某一方面,例如“经济价值”“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等,注意答环境影响(资源、生态、污染)时捎带着说一下带来的次生灾害,此为人文地理中的影响。如果碰上诸如地形对水文的影响,同学们都知道是从原理方面组织答案。

4措施(办法、建议),对应的行为动词一般是提出、指出等,也就是下一步怎么干。模板有工程(技术)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意识措施。但高考题设问很细小,一般是让你从某一个方面往深处挖掘。

(二)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同学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表述过于笼统,每个要点三五个字)

(1)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每个知识点答两句话或者三句话,注意用分号或者句号结束,打完后空出两三个字的空隙再答下个知识点,特别强调,除特征类和措施类(还必须是个别的,不是所有的)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知识点外,每个知识点最少两句话(最多三句话)。注意是句子,不是词语,从2020年开始,山东高考批阅试题时开始关注句子的完整性,没有主语不得分。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如果一个设问是两个方面,比如问某现象及原因,答题前缀上关键词,现象:;原因:。

(2)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注意是适当,(此处的多答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作答,而不是针对某一方面喋喋不休)。  

(3)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对于具体地理名称,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例如洋流对某地的影响,只要说明寒流暖流即可,没把握时不要出现具体的洋流名称)。 不要忘了最后的结论,很多时候结论是得分点。

(三)再碎念几句:

 1对于平时大题易失分的同学,若总分8分,可分答5条。不要死套模板语言,而要根据限定词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注意句子的完整性。区域题,最后要点真的凑不够了,生拉硬扯往地形和气候两方面考虑,综合题想清楚原理大胆写,每个要点都有因有果,论证充分。千万别每个要点三个字五个字。但已经写在答卷上了,就尽量不要划掉,老师在批卷是经常发现学生划掉的反而是得分点。认真读题,综合题材料都比较精炼,没一句废话,要将材料吃干榨尽,图及图例,有时候占到了三分之一的答案。

2、大题答完后感觉答的不理想时,仔细看一下图例,图例中没有多余的信息,如果你的答案没有考虑这些信息,往往忽略了这部分的得分点。

3、地理考试中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

①审题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  

②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  

③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所以碰到世界地理的小区域题应该先把七大洲轮廓图用几何图形画出来,先把该区域在世界上的大体位置弄明白,特别是该地所在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 

④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  

最后:

1高考题中也有简单题,要相信自己,敢于下笔!

2不要空题:不写一定是零分,写上至少是零分!

赢在升学规划、冲刺名校有捷径,大学升学规划咨询项目有:

(1)强基计划(含清北),985,211等升学规划!

(2)综合评价、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地方专项等特殊类型招生咨询!

(3)澳门、香港的大学申报,提交材料、笔试面试咨询!

(3)中外合作名校咨询!

(4)新高考选课走班落地方案咨询!

(5)艺术类高考,省统考、校考咨询!

(6)新老高考志愿填报咨询!

(7)直招士官、铁路学校咨询!

联系人:王老师:13576943394(微信同号)

1、高考强基课程表:

2、强基备考真题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