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高中老师重视的中等生:最后120天,我想让你赢。

高考资讯2024-06-23 12:05:09读书村

中国公立高中的教育模式存在结构性缺陷:踩线生和尖子生被过度关注,但大多数的中等生则被系统性地“抛弃”了。正月初五晚10点直播,有猛料,无回放

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到了某个阶段,提分就变成了玄学。

特别是对于目标985、211,但目前成绩只是中等的高中生来说,瓶颈上面有瓶盖儿,每进一步都是困难重重。

不被高中老师重视的中等生:最后120天,我想让你赢。

跟着老师的节奏,做个听话的学生,上课认真听,作业按时写,老老实实弄懂每一道题,但是成绩依然纹丝不动?

如果你现在正处于这个阶段,那么这篇文章,你要认真看完。

我在高中一线教学10年,到过很多学校做调研,目之所及,触目惊心。

有些时候成绩遇到瓶颈提分不成功,真的不能完全怪学生不努力,而是大多数人的思路和认知都有问题。

这篇文章我会讲一点真实、甚至有些腹黑的隐秘事实。这可能会触犯一部分人的利益,也许会让某些在位者破防。

但这不要紧,先说结论:

中国公立学校现行的教育模式有着结构性缺陷,众所周知,教育主管部门的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最重要的就是本科上线率和重点上线率(也就是一本上线率),所以学校的主要目标是把尽可能多的专科生变成本科生,或者是把成绩较好的本科生尽量送入一本线。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成绩如果已超本科线,但想冲更好的本科;或者自己差不多能考一本,但想冲211、985甚至C9,那么你一开始就要警惕自己的学习环境。

吃大锅饭的策略,对你绝对就是灾难。

——我相信这一点还是比较好解释的,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目标差异,就比较微妙了,这里头就需要一点关于人性的洞察。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这是一个家长发给我的、他与学校老师的微信对话:

请注意,这个孩子目前数学成绩110-120分,他的目标是想要考到130以上,但当他跟自己的老师提出这个诉求时,老师的回应相当消极。

老师先说“想考130非常难,我们学校很少学生能考130”,进而又说“能稳定在120多已经比较厉害了”,两句换反复在暗示学生安于现状,不必再有太多非分之想。

现在考验你心眼子的时候到了:

这个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说?

答案有两层:

腹黑的揣测是他不想。因为培养你能上130很麻烦,他的日常工作也很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善意的理解是他不会。因为130确实很难,他也没有成体系的方法可以确保你能130。

我们先说第一层。

众所周知高考数学的提分,越往上走投入产出比越低,是典型的边际效益递减,你自己也有感觉,从110提到130,要花的时间精力比你把一个孩子从六七十提到100+要难得多;

而且一个班里,是能考120想冲130的同学多?还是能考六七十想冲100+的学生多呢?显然是后者。

所以从效率最大化的角度讲,老师与其费心费力培养一两个孩子从120考到130,真的不如用一半的精力培养20个学生从六七十冲上100+,能更大效率提升自己的平均分,绩效更好,评奖评优时排位更靠前。

在这种激励机制下,所谓的“压线生”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对象,而即便就是这群孩子,老师也最多把你推过本科线,至于接下来你能走多远,真就全凭造化。

最典型的例子,你去身边提分遇到瓶颈的同学,大部分都是中等生,能考过本科线,但上不了好大学。

因为到了这个阶段,你就脱离老师的教学关注点了。

当然,这第一条分析可能有点杀人诛心,我们来讲第二条。

假如你的目标是想考985甚至C9,我们假定你真的运气很好,碰到了一个老师乐于奉献,他很想教,但更大可能是他不会。

我举个更直接的例子吧,你知道为什么生病的的、生了大病的人、尤其是有疑难杂症的人喜欢去大城市的大医院,要去三甲医院找主治医师吗?

你可能认为那里的医疗条件更好,医生技术更高明——这有道理,但这是低认知;

我来讲一个高认知的问题:

大城市的好医院,那里的医生见过更多疑难杂症的病例。他们治疗过很多跟你类似的病人,他们知道你目前的症状对应了什么发病阶段,他们有足够的案例支撑,你以为的疑难杂症,在他们眼里其实非常常见。

而小城市里的普通医院,那里的医生也许也毕业于著名医学院,医德医术也许真的也很好,但由于平台受限他可能整个职业生涯都没见过几个类似病例,遇到真正病人的时候,你觉得他能治吗?

这不是医术医德的问题,这是病例量的问题;

世间万物,精益求精的方法底层都是本质的,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没有大量的相关案例积累,你问他该怎么办,他真的很难回答,只能跟你说多喝热水。

所以,假如你的目标是想考985,211,那你可以看看自己所在的学校,每年有几个学生能够考上985?

你可以想想,一个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遇到的都是成绩中下等的学生,那么他备课教研时,定位就是讲给中下等学生的课,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把考不上本科的专科生推上一本线,至于你有更高的目标,这样的学生他一届可能只有两三个,甚至差一点的学校,两三年他也遇不到一个这样的孩子。

他没有见过更大样本量的案例,他不知道一个孩子到了120分以上之后,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你去问他,他就只能跟你说,哎呀那是很难的,你这样已经很厉害啦

所以说,你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我在三个月之前高三刚开学时就发了一条视频,有80多万同学收看,其中8万人收藏,1万多人投币:

如果你没看过的话,省流版本一句话:

所谓的应试能力,其实本质上是一种「检索力」。或者说是一种体系化思考的能力,一种定位能力。

这是一种大部分情况下学校老师不会教你的能力,

“检索力缺失”有四种基本的表现形式,它们分别是:

●考场上解题速度慢,16道小题50分钟做不完,经常被命题人搞心态,会慌会乱;

●简单题目频繁出错,条件漏读,运算出错,会做的题目经常扣掉二三十分;●成绩忽高忽低,上下波动超过30分,越是大考越拉胯;●感觉基础有漏洞,可说不清问题在哪,想要通过刷题检测漏洞,但是会做的题目反复做,不会的题目反复错,迟迟找不到自己的问题在哪儿,刷题很多,成绩瓶颈依然无法突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四个现象,背后其实本质是一个问题。

简单来说:

“考场上,你的思路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检索」出来的”

因为你可以算笔时间账。高考试卷上总共有16道小题和6道大题,而小题里的4道多选,16个选项每个都要看;6道大题,每个题目两道小题。

所以,综合来说,你需要解答12+4*4+6*2=40个问题; 但是,你只有120分钟的时间。

最极限状况下,每个题目你也只有3分钟的时间,其中还要包含运算和答题卡的书写。

有几道题,能让你在考试中现场琢磨思路?

等你琢磨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我们几乎可以下一个结论:考场上你能做出的题目,一定是你之前就已经做过类似题目、且你能在考场上瞬间回忆起这道题目解法的题。

所以,单独学习知识点和题型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它只带你走到了“做过类似题目”这一步,却没有解决你“在考场上能瞬间回忆起解法”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你可能考上本科线,但绝对进入不了211。

实际上,你还需要一个完整的检索体系,你要非常清楚高中数学有哪些板块、每个板块里有那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上命题人有哪些常规考查角度、每种考查角度你都可以用什么经典解法应对。

——这些你事先都知道。然后,在你读完一道题后,能快速准确地在脑海中检索:

●1 这道题是要考哪个知识点?

● 2 这道题目涉及的是该知识点的哪个考法?

● 3 对于这种考法,有哪些经典解法可用?

● 4 每种经典解法,需要什么前提条件?

● 5 这道题给了哪些条件?——然后,在这5个问题问完之后,你检索出了一条路径

这,就是你眼前这道题的解法

剩下的时间,你就心情气和地把这道题目算出来,就好了。

实际上,这就是在高三能够突破130分的学霸和死活无法稳定在120分以上的学渣之间的根本差异。

那么,这套检索体系,复杂吗?

不复杂。

关于高考数学,一个事实是:

88%的高考题目,都在反复考查75个考点,这就是高考数学最高性价比的132分换句话来说:成绩常年低于130分的所有同学,都是在75个坑里反复栽跟头。

你可能做过很多题目,却从来没有主动思考:

你做的那几千道题目间, 有什么相似性?

实际上,高考数学中132分的题目,其实是命题人在反复纠缠75个考点,我可以把这75个考点罗列在下面:

《高中数学15讲》的首版课程在2018年上线,至今已经5年了。2024版课程,我们根据新高考区的最新考点动态进行了全新升级。90小节课程 (75个考点+15讲章节综述),45小时,涵盖了过去10年700道真题,还融入了新高考区最新的模拟题,还有每周一次的直播答题。听完45小时的课,带你刷完1000道最具代表性的题。相信我,高考后你会哭着感谢你自己

因为,这会是你高中3年,最牛逼的45小时你将得到高考数学最高性价比的132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