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博士,不吃香了?

热点时事2024-05-05 08:04:14自考大萨斯

春招即将结束。近日,上海某所高校公布,目前上海高校平均就业率仅为32.8%,失业的寒气笼罩着每一个焦虑的毕业生。

海归博士,不吃香了?

体制内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幻化成了乌托邦,为了上岸宇宙的尽头,去海外读博成为了许多人向上卷学历的被动选项。

长久以来,海外博士本土博士的鄙视链在国内的招聘市场根深蒂固。即使没有考上编制,但申请到了海外博士,也足够让人获得暂时的慰藉。

然而这种慰藉并不能持续,现实是,鄙视链正在不断淡化。有时候,海外博士的竞争力,甚至不如国内二本。

去东南亚读博

海外博士中也存在着某种鄙视链,欧美澳加港澳地区和日韩东南亚。而现在,这条鄙视链的底端正刮起一阵龙卷风。

马来西亚教育部发布的留学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1年,中国地区的博士申请增幅高达134%。2022年二季度的国际新生中,有3949名中国学生,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1298人,增幅为49%。

当地老师最先感知到变化。一位马来亚大学的老师在2022年收到了超400份博士申请文书,是往年的4倍还多,其中多为中国学生。

图 |马来亚大学变化还在发生。2019年,郭婷入学马来西亚排名第一的大学,当时她身边还有来自国内三本院校的同学。两年过去,她的学弟学妹中已经不乏本硕背景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的学生。

为什么大家要争先恐后涌入东南亚?可能是因为,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条同时通往“博士”和“海外”的捷径。

作为最高学历,博士站在了学历内卷的顶端,是找到理想工作和职业跃升的最佳出路。“你不读,别人就会来读。有些人读博,他已经不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是为了自保。”

相较于欧美地区一年十几二十万的花费、雅思6.5分的要求以及众所周知的难毕业,东南亚留学中介宣传的“费用低”“雅思只要5.0”“三年就能毕业”直击人心。对于只是想要拿个博士学位的人来说,实在是个性价比绝佳的选择。

图 |马来西亚留学中介宣传“平均3年可以毕业”而和欧美地区一样,从东南亚毕业的博士,回国后同样自带“海归人才”的光环。

毕竟,再怎么样,东南亚也是海外。

被偏爱的海归

对海外的追逐,根植于国内土博不受宠,而海归群体总能得到格外“偏爱”的大环境。

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之时,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大批优秀海外学者毅然决然回归祖国,成为支撑新中国崛起的中流砥柱。

正是这样,海归等同于优秀且高于本土学者的观点始终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让这种“偏爱”延续至今。

杭州西湖区的“325人才计划”,把海外硕士与国内博士归为同一档,且国内博士应具有3年及以上海外工作经历;高校引进博士时“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的条件让土博被迫矮了一头;某高校研究员的招聘文件中,海外引进人员和国内引进人员的安家费、科研经费相差10万元以上……

图 |西湖区325人才计划,扎了土博的心种种区别,即便是出类拔萃的本土博士在面对海归时也无所适从。

王聪博士毕业于国内985,在校期间发表的3篇国际论文被选为期刊封面,累计影响因子达76,然而就业的现实还是让她萌生了出国深造的念头。

“出国深造也是为了回来。如果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一些人才计划是没办法申请的。我们这些应届本土博士,如果应聘和自己毕业院校档次差不多的学校,常常职位会降低;如果都投同一个职位,海归肯定会被优先录用。”

即使顺利就业,海外经历仍是矗立在土博职业上升渠道的一座大山。

高校内职称评审需要海外访学经历,想要上副高就只能暂停国内课题,离开家人远赴重洋。至于科研院所,中科院院士王建宇曾提到,自己有一名本土的优秀学生,是“墨子号”团队的主力,可他至今仍是一名副研究员,能够获得的支持和奖励也寥寥可数。

都在努力的博士

同工同酬是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土博和海归之间的能力差异真的需要区分不同赛道吗?

早在2010年,就有学者对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的职业成就进行比较,通过分析31252份调查问卷得出,海归博士首次获得科研成果的年龄是高于本土博士的,而海归博士获得专利、发表索引论文和获得奖励的次数与本土博士无显著差别。

近些年,我国人才培养环境与国外的差距不断坍缩,从最直接的SCI论文发表情况也能管中窥豹。

国外的月亮已经祛魅,高校也在努力重建公平的赛道。

吉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高校发布通知,决定取消职称评审中有关出国经历要求的评审条件。

图 |吉林大学取消海外研修经历前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西南交通大学已经不存在本土和海归博士的差别待遇了,未来他们都会并在一个考核轨道上。

“现在我们招聘都是统一标准,说到底这些博士都是要拿着论文来说话的。我认为现在高校的心态越来越平和,这个界限越来越模糊。可以说是‘土里面有海,海里面有土’。”

在马来西亚读博的学生也承认,“现在东南亚博士的就业竞争力,还不如国内双非二本。”

从只要海外博士到海外经历优先再到取消出国经历,本土博士一步步走到了平等的竞技场。

竞技场上,无论土博还是海归,大家都一样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东南亚三年就能博士毕业只是一场美梦,现实是七年也无法毕业的大有人在。而大家备受折磨也难以放弃的初衷,也只是在于想努力拓展一点点知识的边界。

在平等成为可能后,博士才能回归纯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