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选即将启动!近5年,这些高校新增最多院士

热点时事2024-08-14 13:06:25自考大萨斯

近日,中国科学院官网发布《一图读懂:中国科学院2023年度工作会议报告》,在列出的2023年重点工作中,提到“全面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各项任务”、“稳妥有序完成2023年院士增选工作”等内容。

增选即将启动!近5年,这些高校新增最多院士

图 | 中科院2023年重点工作这意味着,万众期待的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根据2021年的院士增选流程推算,当选院士名单预计将于今年11月公布。

这些高校,新增院士

在2023年院士增选工作启动之际,青塔统计了2017、2019、2021年三届高校院士增选情况,以期从这一切面透视近些年来高校的发展。

其中,清华大学以新增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8位两院院士,位居榜首。北京大学紧随其后,共新增14位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浙江大学则以新增10位院士位居第三。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均有5位以上的院士增选,是当之无愧的高校中的佼佼者。

关注【青塔pro】,后台回复【院士增选】,即可获取近三届各高校院士增选数据。

院士,是我国最高的学术荣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也仅有不到3000位两院院士,这也注定着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攀登到最高殿堂,要经历漫长的等待与严苛的考核。

高校,是我国科研的巨大推动力,产学研的特殊性赋予了科研可以等待的时光,无数科研工作者得以在高校这片土壤上默默耕耘,等候发芽。

院士与高校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也是这样,院士增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高校这段时间的综合实力。

“双非”高校的突围

长期以来,院士增选被视为顶尖高校之间的竞争,手握大量优质资源的顶尖高校在马太效应下,强者愈强,不断挤压着地方高校的生存空间。

2017年,“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高校发展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动态流动的评选机制打破了学校间的身份壁垒,为凝滞的地方高校打开了一扇透气的窗口。

2017年以来的院士增选,也隐隐透露出一些变化。

在近三届增选中,共有19所“双非”高校新增院士,占全部增选高校的1/5。昆明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甚至超越多所211高校,各有2位新增院士。

注:南京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在新增院士当年尚未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不包含军兵种院校。

新增院士对于这些地方高校,乃至于所在地区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燕山大学田永君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吴义强院士均为本校自主培养的第一位院士;

图 | 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深耕30多年的吴义强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除了是本校当选的第一位工程院院士以外,还是温州市诞生的第一位院士;

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的当选,则标志着武汉纺织大学成为湖北省第一所拥有自主培养院士的省属高校。

院士,就是一艘航空母舰,支撑着高校的发展。这些新增院士的地方高校,无一例外地被视作冲击第二轮“双一流”的种子选手,最终南京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突出重围,顺利入选。

院士增选新变革

2022年9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以完善制度、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提高院士遴选质量,更好发挥院士作用,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

2023年是《意见》提出后的首轮院士增选,大家都在期待着院士增选将有怎样的变革。

但其实变革早已发生,2021年的院士增选工作似乎就已酝酿着一场漩涡。

202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的初步候选人公示环节中,每位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的名字后面不仅有年龄、专业、工作单位等信息,还有具体的推荐人姓名或推荐渠道。

这一举措在院士增选工作中尚属首次,让院士增选推荐环节进一步透明化,最大化地遵循了回避原则。

图 |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中国工程院在2021年的院士增选要求中明确,要特别注意对长期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工程科技一线及民营企业专家的提名,对优秀中青年专家的提名,对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以及本学部增选优先支持专业学科专家的提名。

图 | 中国工程院关于提名2021年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中国科学院则已在增选中给新兴和交叉学科与数学领域、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增加了特别名额。

如今新一轮院士增选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关于增选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革传闻。究竟院士增选会发生何种调整,又有哪些高校将产生新任院士,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期待。

关注【青塔pro】,后台回复【院士增选】,即可获取近三届各高校院士增选数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