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选新闻?真的有专业,选了不后悔吗?

热点时事2024-09-12 19:00:30自考大萨斯

每年6月,高考是绝对的话题中心,只是今年,有一个人被卷进了中心的漩涡。

别选新闻?真的有专业,选了不后悔吗?

张雪峰,因为在直播间劝说一位理科模考590分,想要报考四川大学新闻系的考生家长,“把他打晕都不要让他学新闻”,引爆了一场报考专业的持续混战。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拉扯着考生和家长紧绷的神经。

图 | 张雪峰引发了一场专业报考的舆论大战聚焦于张雪峰的舆论反映着大众对于专业选择的态度,有人赞赏他“实用”,有人痛骂他“功利”。

其实这两方本就是历年来报考志愿争论不休的源头,但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今年争吵格外热火朝天的背后,是越发沸腾的未来人生都系于所选专业的焦虑。

天打雷劈的选择

在张雪峰代表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出现之前,关于专业的讨论更多是现身说法。纷纷扰扰的“xx专业怎么样,值得报考吗?”的询问下,吊诡的是,每个专业都能得到一句“劝人学xx,天打雷劈”的愤愤回答。

“土木就是to move,快跑,工作常态就是没有生活,只有施工,风吹日晒,没有节假日,甚至没有睡觉时间”

“建筑经常需要熬夜通宵,就业大环境极差,工作时薪极低,没有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好的身体”

“材料就业性别歧视严重”“国际贸易学得宽泛但没有一门精通”“工商管理没有专业壁垒”“经济对资源人脉学历要求太高”……

图 |现身说法劝退的专业似乎没有哪个专业是读了绝对不后悔的,某平台发布的一份“理想专业小调查”也佐证着这一观点。

在1231名受访者中,53%的人在报考志愿时去到了自己理想的专业,但超7成人表示后悔当初选择的专业,甚至有2成人处于极度后悔状态,一度想要转行。

毕业后,沉浮于就业的巨浪无法呼吸时,大家就恨不得穿越时空死死按住自己确认志愿的手指。据麦可思《2023年就业版蓝皮书》显示,有些专业确实被亮了红牌。

法学、绘画、应用心理学、汉语国际教育、教育技术学被认为存在明显的就业劣势,其中,法学、绘画、应用心理学更是连续五年位列红牌专业。

不久之前,四川省教育厅发布通知,对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三年低于50%的专业点实行红牌提示。同时建立就业末位专业淘汰制度,对连续两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末位的专业实行限期整改、调减招生计划或停招。

教育部也在今年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宣布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种种撤销专业的举措,为志愿填报蒙上了另一层隐忧。毕竟谁也不能确定,自己选择的专业,会不会没等毕业就成为了学校的绝唱。

仓促的社会时钟

2023年,全国有29个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也随之经历了一场变革。高中的选科,会直接关联大学的专业选择,每一种选科排列组合,也会对应不同的高校列表和专业列表。在最复杂的辽宁地区,不同组合下,考生最多可以填报112个志愿。

庞杂的信息扑面而来,考生们手足无措,能依靠的仅有一本厚厚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指南里各个高校的专业名称机械地向下排列。考生并不清楚这些专业要学什么,只差一个字的专业又有什么不同。

图 |大多数志愿指南只是陈列了专业名称应试教育主导了社会时钟,高考前,时钟指向分数,所有时间都要留给刷题,内心的渴望被挤压在一旁。高考刚过,时钟立马指向职业,三五天内,考生就必须在懵懵懂懂中,做出事关未来的重大抉择,于是大多数人只能盲人摸象。

这正是高考志愿填报产业火爆的原因,他们迎合了考生和家长消除信息壁垒的期待。只是这样一个没有资格认证的职业,显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解。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了高中教育的新定位: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高等教育,适应未来职业,奠定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基石。文件要求在高中阶段就要引导学生进行面向未来职业的规划。

图 |高中教育要为学生适应职业发展做准备从现在来看,这条路仍很漫长,但好在已经出发。与此同时,一考不能决定终身,大学也要为学生留一条二次选择专业的退路。

转专业虽然是高校里的基本政策,但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自由选择。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就曾说过,“高校普遍规定,只有在原专业名列前茅,比如前10%的学生才具有转专业资格,但真正有转出需求的,其实是那些没有兴趣,导致成绩跟不上的学生,在逻辑上是个矛盾。”

中国农业大学是最早实行零门槛转专业的高校,对转专业的同学不设条件、不限次数、不限年级、不限专业;紧随其后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过3次自由转专业的机会和个性化培养方案真正实现学生100%自主选择专业,如今中科大又准备在少年班试点探索学分制,每个学生可以100%自由选择课程和课堂。

图 |中国农大简易的转专业流程今年5月,吉林大学宣布将全面放开转专业限制,每人有12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只要你选择了吉林大学的一个专业,就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专业。”

越来越多的高校为学生打破围墙,至于很多人担心的冷门专业学生流失,中国农大时任校长柯炳生早已做出回答。

“如果专业本身很好的话,学生不报是他们无知,报了留不住至少是老师无为。”

是旷野不是轨道

冷门专业其实是一个流动的概念,事实上没有哪个专业会一直冷门。

即便近年来屡被调侃为“四大天坑”的生化环材,也只是因为这是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才能做出成果的专业,而时代瞬息万变。

就像如今因为新能源和半导体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材料学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三年时间,一位材料学博士的年薪就可以从普遍的十万暴涨至百万。

再将视野拉长到整个人生,我们会发现,其实专业也在流动。很多人从事的职业未必是所学专业,但任何一个专业的学习,都会润物细无声地塑造着自己,并持续影响着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

正如罗翔所说,“专业只是一块敲门砖,为你打开一扇大门,里面也许有无限可能”,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些偶尔的冒险。

2020年,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的高分报考北大考古专业,考古界权威樊锦诗教授专门写信鼓励她“静心读书”;今年汶川地震时的“敬礼娃娃”郎铮,决定报考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他说“希望能为自己的国家发声,能捍卫国家的利益。”

图 |总有些事情需要情怀在强调实用主义的当下,情怀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存在,只是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人保存着理想主义的火种。

而每个人都需要拥抱属于自己的那片旷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