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矿工到院士!他,提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热点时事2024-09-22 11:00:42自考大萨斯

近日,湖南省公示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人选)。何继善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一列。

图| 何继善候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没读完高中,当过4年矿工,全靠自学考上大学,一路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两度提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何继善数十年如一日,注视着脚下的山川。他的人生却似乎永远绷着一股劲儿,坚定地向上生长。矿坑里走出的科学家曾目睹日军飞机轰炸家园,5岁时起在纷飞的战火中颠沛流离了9年,高中还没读完被迫失学,年少时的何继善就已饱经风霜。

从矿工到院士!他,提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52年,为了养家糊口,18岁的他来到家乡湖南浏阳附近的湘东钨矿,谋了一份矿砂化验员的差事。

图| 何继善儿时与父母的合影4年里,他亲身体验着爬坑道取砂样的艰辛,也领会到探查宝藏的快乐与神秘。匍匐在漆黑的矿洞,他的心底渐渐响起一个声音:要寻找一条勘探地下宝藏的新途径。当时的钨矿条件极差,宿舍里没有电,矿工们的照明都靠电石灯。电石里含有杂质,燃烧后产生的气体臭不可闻。灯下读书的何继善,常常被熏得嗓子干痛眼泪直流,却从未停止过对知识的渴求。

图|年轻时的何继善院士1956年,靠自学完成高中课程的何继善,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

1960年毕业时,他是全年级唯一的各科全优的学生,随后被分配到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任教。

图|何继善院士在中南大学给地球做CT的第一人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弗兰克·莫里森曾这样评价何继善,“在地球物理学界,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仪器的,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何继善是其中之一”。这句话就像是何继善科研生涯的完美概括。

图| 何继善院士进入中南大学后,何继善从未忘记他在矿坑里立下的志向,开始了对“双频激电法”的研究。他设想将两种频率的电流同时输入地下,同时测量两种频率的电流形成的电位、振幅,这样就可以把不同的矿产与岩石鉴别出来。为了实现这个设计,他藏在深山里做实验,躲在田埂上学习;为筹钱买电子元件,变卖过手头唯一的皮大衣;为了实地检测,带着自制仪器,和学生们几乎跑遍了中国的崇山峻岭……

图| 1999年在抗洪前线1977年,依赖于多年来对双频激电法的研究和运用,何继善研制出了双频激电仪等一系列仪器,并凭着优异的性能很快在全国地质勘探部门中推广开来。甘肃的金矿、河北的银矿、新疆的铅锌矿、安徽的铜矿、湖南的有色金属矿……仅我国,地质部门采用双频激电仪“扫描”出的矿产,价值就在2000亿元以上。大家开始这样评论何继善:“一个专业给地球做CT的人。”

图|在野外进行地质勘探工作这一研究成果,为何继善捧回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的奖状,也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1983年,西装笔挺、笑容儒雅的何继善,健步走上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学术报告厅的讲台。这是“双频激电法”在国际会议上的首次亮相,随即引起了世界地球物理界的轰动。被称为“变频法之父”的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维特教授,在交谈中对何继善说:“我们落后了,中国在这方面已超过了我们。”

图|在秘鲁铁矿勘探现场而就像同事温佩琳教授对他“极具创新思维,又很执着”的评价那样,为了更深入精准地“扫描”地球,已于国际舞台崭露头角、于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的何继善,又在1996年开启了研究“广域电磁法”的挑战。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其他科学家不愿触碰的难题。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条件下,他仍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数据计算中。这一算,跨越了9年的光阴。2005年,何继善正式提出了精确求解电磁波方程的“广域电磁法”。这是一个领先世界的“中国创造”,它将电磁法探测的深度延伸到了地下7公里,能精准找到钻井位置,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实现了真正的三维电磁法勘探。之后,年过古稀的何继善,继续着科研上的长途跋涉,试图用这一理论研制仪器。2013年,他带着自主研发生产的第三代广域电磁仪,在安徽冬瓜山矿区开展的“危机矿山电磁方法有效性比对”中,完胜欧美方法和仪器。

2019年1月,何继善团队完成的“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项目,成功摘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也是我国地球物理勘探领域首次获此殊荣。

图|摘取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闲不住的老教授

到今年,出生于1934年的何继善,已经正式步入“90后”,却似乎一直停不下脚步。他曾创立“拟合流场法”,研制出世界首台管涌渗漏探测仪,在10多年里,先后奔赴全国10多个省份,测定了110多处江堤和20多处水库大坝渗漏点,将溃坝垮堤的风险减小到零;也曾在“广域电磁法”面世后,马不停蹄地着手创立“伪随机信号电法”,这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方法之一。

图| 何继善院士在实验室20多年里,他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给中小学生上科普课,哪怕刚做完手术3天、身上挂着引流瓶,也不会缺席,甚至自费6万多元购买多媒体设备,自己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图| 给小学生科普如何探测地下宝藏69岁时,他“聊发少年狂”,去考了驾照;2011年,已经76岁的他,又自掏腰包将中石油和中石化几位研究非常规天然气的专家请到湖南,探讨推动湖南页岩气的研究。

图| 2005年在海上油田直到年届耄耋,看上去瘦弱的何继善,依旧每天6点多起床,处理邮件,练习书法,分析野外勘测数据表,写书,带学生,开讲座……一直忙碌到晚上11点。

图| 何继善院士的兴趣:书法无论生活还是科研,何继善永远像在追赶一个看不见的deadline。他说“我们搞地球物理的人,成绩都是靠跑出来的”,也曾评价自己“是一个不喜欢闲着、愿意做事的人”,仿佛唯有不停地奔忙,才能安放他的热忱,让他在跨越一甲子的时间里,一点点突破科学的边界。勤勉并不是何继善唯一的品格。据他的团队成员裴婧透露,“他非常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常常告诫我们要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学东西,不要做投机取巧的事情。学生发表文章,他从不搭名字。”

图| 指导学生无人直升机上的抗干扰磁力、磁激生骨的仪器、克服了地球电磁感应的大深度机电仪……“这些都是老师‘想到了就要做出来’的发明,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先立项,再向国家申请科研经费。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也是他自费弄出来的。”他的学生、中南大学柳建新教授这样说。年轻时起,何继善“拨开大地的腹腔,取出过金银锡铁镍铜”,也用双腿丈量过世界各地的高山、溪流、戈壁、平原、海洋,以及荒无人烟的盐碱地现在的他,即便两鬓已经斑白,依然愿意穿过繁华与喧嚣,在科学的世界里留下厚重绵长的足迹。他说自己和地球打了一辈子交道,可还有好多想法没时间去实践,“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图| 何继善院士在办公室而难有闲暇的何继善,或许从未意识到,命运交给他的最初只是一颗小石子,他早已将它打磨成了璀璨的宝石。他的一生,已经太过波澜壮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