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适用房新政策 经济适用房新政策解读

数据相关2024-02-10 16:48:04空心木偶

2022年经济适用房买卖新政策

经济适用房新政策 经济适用房新政策解读

1、经济适用房买卖新政策:经济适用房销售的价格,按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最低基准价为每平方米1500元,根据地段等方面情况不同,各处的房价有所不同。

经济适用房新政策 经济适用房新政策解读


2、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根据国家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安排建设的住宅。

经济适用房政策是什么

经济适用房政策是什么

由于国家出台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大大缓解了购房人的压力,所以大多数人都是中低收入阶层的人。为了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的负担,政府在购买经适房的同时,也会适当的减少所需缴纳的税费。经济适用房是一种与商品房相比较的住宅。所以可以享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免征土地出让金,减免各种审批费用,减半出售价格。

在购买经济适用房时,可以享受以下特殊的优惠:第一,免除市政基础设施相关的附加费,商业网点建设费,契税等。第二,水电费,容纳费减半。第三,地方政府划拨土地,优先批准。第四,平价住房的建造和经营成本仅限制在1%到3%之间,而市场收益限制在3%以内。

购置一套经济适用住房所需要交纳的有关税收:第一,房屋税费。由买家支付房屋价格的4%。小于120平米的,按比例缴纳。城镇居民首次购房时,应免征契税。第二,房屋销售服务费。120平米以内,每套250元。超过120平米的,每平米500元。第三,印花税。第四,公共维护资金。

经济适用房是否可以继承

经济适用房是可以继承的。五年内不限上市,但在继承后,可继续保留经济适用住房的产权。必须满足首次取得房产证后五年内的所有条件。由于经济适用房的特殊性,其产权的变动会有一定的限制。遗产的继承顺序如下:第一,配偶,子女,父母的优先顺序。第二,次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在继承开始后,由一位继承人继承,而次位继承人则不能继承。若无第一顺位继承人,则由次顺位继承人代位。

2022年经济适用房买卖新政策

1.经济适用房规定未满5年不得正式上市交易;

2.政策规定满5年后,补交土地出让金把经适房转为商品房后就可以合法销售;出售住满5年的经济适用房二手经济适用房出售方可依照市场价格出售住满5年的经济适用房。淡也只需按房屋成交额的10%补交综合地价款。按市场价出售经济适用房买卖政策后不能再次购买经济适用房和其他保障性质的住房。

3.目前还未满5年情况下,签署的买卖合同是无效的,不受法律保护。出售未住满5年的经济适用房政策规定不允许按市场价格出售未住满5年的经济适用房,只能以不高于购买时的单价出售,且只能出售给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条件的家庭或由政府相关部门收购。

经济适用房出售需要缴纳土地出让金。

居民个人在取得经济适用住房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满5年后,可以按市场价出售;出售时,应当在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窗口按照出售时该房屋市场评估价与购买时该房屋总价差额的一定比例交纳收益,凭缴款证明,房产部门办理房屋权属转移登记手续,国土部门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并予以土地变更登记。转让后的房屋所有权证取消原有加注内容“经济适用住房”,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所记载的土地性质由“划拔土地”变更为“出让土地”。

经济适用房契税是3%。但符合条件的可以减半征收。确定对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且该住房为经济适用房的,面积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上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契税;对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住房,且该住房为经济适用房的,面积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上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契税;对个人购买家庭第三套及以上住房,且该住房为经济适用房的,不考虑面积,均减按1.5%的税率征收契税。

法律依据:

《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第二十四条

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经济适用住房由市、县人民政府按限定的价格,统一组织向符合购房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出售。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实行申请、审核、公示和轮候制度。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审核、公示和轮候的具体办法,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五条

城市低收入家庭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当地城镇户口;

(二)家庭收入符合市、县人民政府划定的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

(三)无房或现住房面积低于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标准。

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商品住房价格、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居住水平和家庭人口结构等因素确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第二十六条

经济适用住房资格申请采取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市(区)、县人民政府逐级审核并公示的方式认定。审核单位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等情况进行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