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小村老师的文学缘

新闻发布2024-05-17 22:05:00读书村

我和小村老师的文学缘——读刘娟《丁小村先生》随记作者|向义超

在《读书村》读到刘娟女生《丁小村先生》一文,不由想起一些往事,我和小村老师,有一半师生缘,一半文学缘。初识丁老师是我刚考入县城重点高中读书的时候。那年那时我高一,丁老师刚从陕师大中文系毕业初到县城重点高中—一中任教语文。那时的他清廋,头发略长,鼻梁上架一副宽眼镜儿更显文人气质。丁老师是三、四班的语文老师,这两班的学生大多喜爱文学居多,也是全年级六个班里近400名学生中文学范儿十足的,似乎至今仍是,我一直觉得,因为常见他们在各种刊物、杂志、新闻、新媒介、融媒体中作品屡见不鲜、层出不穷………

我和小村老师的文学缘

那时我们趣味相投的几个所谓文字爱好者一时兴起,一拍即合,在语文老师陈老师和学校教务处刘主任的支持下,自发创刊办起了《飞凤)文学社,刊头由书法爱好者赵同学借鉴三国名将张飞作战途经午子山下时崖丈所书“飞凤山”中“飞凤”二字,在蜡版纸上设计雕刻模板的确耗费了不少蜡纸和心思......那时同学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先后用课余时间拟稿、筹稿或约稿,不同题材、视角呈现,吸引注意力、观赏性和可读性,这给似如A3纸大小正反版面展现出独特之处,实属不易。但有一点可确定的是只接受校园原创文学稿件,无稿费。这报纸共办起了十余期,后因课业加重停刊。那时还没有电脑出现,全凭手工雕刻腊纸刻板,排版布局十分小心讲究,需先精选稿件和字数,确定后在稿纸上筹划图稿排局做样稿,图文位置精雕细琢后,再蜡刻后小心翼翼地将腊版送到教务处用油墨机印刷,教务处老师也常忙中偷闲帮忙油印。一油印出来,墨迹未干便急不可待的给同级六个班每班两份相送传阅,大家也是惊喜赞叹不断。估计丁老师见过,听文学社的其它同学说,他虽不代课我们,不曾教我们的丁老师指导过文学社……这是启蒙文学的初始。然而真正另我对文学诗词所感之美和吸引力的是在一次丁老师主讲的校园诗词讲座,当他点评“我用一转身离开的你,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的美妙绝笔时,深刻剖析其内涵深意,文学之美,在体味美,那神采奕奕,充满激情和满腹才华的讲演,至今记忆犹新。我理科成绩不太好,面临当时首次试验的省会考和新高考,扬长避短文科理所当然成了的首选。几年后,大学毕业后我只身到了深圳,无独有偶,也许是高中那有关办报的浅陋资历,也或许是冥冥之中天意,偏偏一家知名的国际学校相中了我,负责校刊《亚太风》主编,同时肩负学校文宣工作,那几年时不时在市区报刊杂志上发表豆腐块或新闻类报道。所庆自高中学文以后多年的一点价值体现……职场奔波辗转多年,届至中年,蓦然发现自己丢失了很久以前的从心底喜欢的一顶点文学梦想!

《读书村》创始于2015年,最初是在一次同学群里知晓的,闻之果断关注至今……数年间,默默关注以拜读学习居多,偶尔发表评论被采用,也不胜激动,也感恩丁老师和《读书村》。2021年底,父亲仙逝,萌发尝试拙作投稿。怀揣忐忑之心尝试拙作投出,《老家的母亲》便是《读书村》上发表的第一份作品。在一次聊到我准备写一篇纪念父亲的文章约三万字时,丁老师答复似乎太长,另外也不方便读书村发表,建议分成小篇写。“删繁就简”才是文章之道,如壶灌顶幡然醒悟。后来,部分已拆分发表《读书村》,如《我的农民父亲》、《西乡有个父子关》等,疫情期间百般无聊,闲暇之余静思文章脉络、主题、事件背后、素材取材、来源与实证,研判整理曾访谈父亲与伯父间的录音影像资料,反复求证关键节点,不错漏细节,从而一部描述祖父年轻弃笔从戎、娶妻生子、抗战后方医院医疗物质和后勤保障、风纪整顿......历经磨难辗转奔波返回故土、叶落归根历程家族发展史,近十五万字初稿基本完成……这些都来自丁老师的启迪。丁老师常年笔耕不辍、勤奋力作,作品高产,清廋风骨不输当年,是为数不多的盛产专职作家,没有之一。再次致谢《读书村》和它的创始者—丁小村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