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热”

新闻发布2024-06-07 11:05:05读书村

“看热”

作者|文祥斌

又到周末了,妻子早就盘算着周六要回老家去给她大哥看“热”。想想也是,退休多年的大舅哥家住在农村,虽然距离不太远但已有很长时间没见了,炎炎夏日可安好。妻子赶往超市,肉类、酸奶、营养品买了一大包,准备了礼品。

在我的印记中,“看热”,是勉县东部平川一带农村的一种风俗。这种风俗起于何时我不得而知,也未曾考证,想的是作为民间风俗一定早了。起初是嫁出的女儿在每年夏天入伏后,回娘家看望父母,以表孝心。这风俗就像一条河,随着时间的流淌就越宽广了,就像今天,“看热”就更广泛而随意了。在炎热夏天、农事闲暇时节访亲问友,亲戚之间相互走动看望,晚辈看望长辈,年幼的看望年长的,或是一大家人兄弟姐妹之间相互串门走动。经过炎热的伏天、夏忙的劳作,亲戚家人可安康,以解彼此的牵挂,也印证着“亲戚越走越亲”的俗语。主人家则准备可口的酒菜,一大家子老老少少欢聚在一起,拉家常,谈子女,话农事,问安康,品尝美味,好不热闹,隆重程度就像过年走亲戚。

“看热”

在我的老家是没有这风俗的,入乡随俗,当然是和妻子相识以后的事了。初遇“看热”,感觉古怪,颇为难解,夏天本就很热,怎么还去看看,岂不更热。经历久了,才体会到这是亲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看望、相互牵挂的一种纯朴的民间风俗,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周五晚上,大哥打来电话,叮咛我们早上早点到,过去吃早饭,嫂子已泡了米和大豆,早餐准备大锅菜豆腐稀饭、蒸面皮。

夏日的清晨,太阳还没来得及睁开惺忪的睡眼,就让一丝凉风徐徐赶来。走出烘烤了一季的小城,难得享受尘世之外的清欢。车行在平整的乡间小路上,田野满眼碧绿,大片的稻子抽出嫩嫩的青穗,微微弯着腰身。玉米杆已一人多高,青翠油绿,手臂般宽大的叶子苍劲有力,包裹着的玉米棒子露出棕色的胡须,像慈祥的老人提前展露着丰收的喜悦。村落边,房前屋后的桃树李树上,一颗颗青翠熟透的桃子李子从青枝绿叶间探出圆圆的脑袋,向人们问好夏安。

走进大舅哥家不大的院子,正面是刚翻新过的三间两层砖房,院子西边新做的水泥楼梯直通二楼,崭新的不锈钢栏杆在夏日阳光下光亮夺目。院子东侧三间小房,映入眼帘的便是氤氲着浓浓烟火气的厨房了,大铁锅里正翻滚着热气腾腾的菜豆腐,让人垂涎欲滴。旁边案板上堆放着一些肉呀、豇豆呀、豆腐呀,显然连午饭都做好了准备。院子中间摆放了一张圆桌,桌上放着一个热水壶和一些水杯、瓜籽,圆桌四周摆放了几个小凳,迎接我们的到来。见我们进院子,大舅哥和嫂子赶紧迎了出来,热情的招呼我们就坐,忙着为我们倒水泡茶。

“姑爷爷好!”“姑奶奶好!”大舅哥的俩孙子大宝和二宝也从屋里飞奔出来,顿时为小院增添了几多欢乐祥和。

触景生情,早些年,我和妻子回乡看“热”的情景时时浮现在眼前。那时岳父母家在农村,家里人口多,妻子姊妹兄长七人,每年夏季三伏天,我们一定要回乡看“热”,提前商定好,一呼百应,谁家都不愿缺席。岳父年迈身体瘦弱,仍然闲不住,提前张罗,骑上“二八”大杠自行车就去小镇集市,各类肉呀菜呀买上几大包,挂满了整个车把。岳母蹒跚着身体把家里许久没用的碗筷洗了又洗,凳子擦了又擦,院子也打扫的干干净净,生怕我们待不住,准备的像是要过年。

那些年乡村交通条件差,从主干道公路到村子里有一公里的土路,全村人进出的主要通道,路况差,人走、牛走、人力车、拖拉机混行,天晴“扬灰路”、下雨便是“水泥路”。那些年仿佛夏季雨水特别多,通往村子的小路常常泥泞难行。只要遇上下雨天,岳父担心弄脏我们的鞋,便挽起裤腿背上背篓,装上几双雨鞋、胶鞋,早早的到公路边为我们送来雨鞋。多少年过去,直到现在,岳父踩着泥泞小路为我们送雨鞋的情景时常浮现在脑海,就像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挥之不去。

家人共聚,灯火温馨。那时每年回乡“看热”,都要住上两天,一大家子聚在一起聊天,白天在门前大树下乘凉,听听见不着影子的蝉鸣,孩子们也聚在一起捉迷藏、玩游戏,嬉戏打闹,快快乐乐。夜晚,在院子里躺椅上摇着蒲扇,盯着树梢挂着的一轮明月,吹着那飘满稻香的乡间清风,享受人间温情和时光的惬意。

光阴荏苒,岁月摇曳。脚下,熟悉的乡村道路修成了真正的水泥路,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纵横交错,车子一直开到家门口,“裤腿挽起磕膝盖”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去往村子的路任你来回走十遍皮鞋依然乌黑锃亮。乡村亮化、美化、绿化环境让人赏心悦目,而父辈已离我们远去。不知何时,“看热”仿佛也悄悄远去,慢慢淡出了记忆。虽然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优越,物质优越,道路越来越好,出门驾车,偶有相约“看热”,也只是来去匆匆。条件好了拉近了空间距离,却彼此走动的少了,亲情仿佛渐行渐远。

午后,我们坐在院子里乘凉,知了声声,时而高亢,时而平缓,仿佛一曲美妙的旋律,在夏日的村庄萦绕、回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