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打算读博的朋友一点建议(读博的决心)

新闻数据2024-06-20 12:05:05自考教育网

文/周云

最近,浙江大学结业(没能毕业)的博士生孟伟火了。 他在外卖时引起了网络的关注,当然也伴随着争论。 在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下,孟伟发布视频,回应称给浙江大学丢脸。 孟伟说,儿子2021年出生后生病需要钱,开始打工外卖。

看了媒体对孟伟的采访,我对孟伟本人并不太担心。 他思路清晰,知道自己过去做过什么,也知道自己做过什么,对未来的规划也很坚定,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他会有美好的未来。

但是,他来到这里,毕竟是很遗憾的。 优秀的高中生,本科学生,为什么直博后长达8年时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就被迫结业呢? 作为大学的员工,类似的事情已经见多了,也稍微考虑了一下。 孟伟的经历不会给我带来不愉快。 在此友情提醒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朋友,要充分了解博的风险后再做决定。

博学的风险首先来自自身,在做出抉择之前,要充分评估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否达到博士学位的要求。 在这方面,孟伟自己也承认,他是反面教材,不是特别适合研究的人。 另外,更重要的是对学术研究的兴趣。 出于兴趣的选择,永远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目前大多数读书人并没有事先进行这样的评价。 他们读博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希望将来在博士学位找份好工作。 也有模糊的类型。 别人读了,自己也读。 这些人往往读博后容易陷入困境。

更多的风险来自客观方面。

首先,领导者的风险。 我们必须确信大多数导师都是为好的学生着想。 但也不可否认,个别领导出于利益等动机,让学生做很多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工作,耽误了学生的学业。 虽然学生已经符合毕业条件,但是导师已经出现了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用起来很顺手,故意不让学生毕业。 一些导师主观上也想带学生去,但缺乏经费、实验条件和学习条件,学生的学业就不能正常开展。 另一个现象是师生关系良好,学习条件也具备,但研究方向选择不当会导致学生陷入泥潭。

其次,制度风险。 某博士生毕业必须符合学校相关制度的要求或条件。 这些要求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现在变得非常严格。 例如,博士论文实行严格的匿名审查制度,总体上是一个好的制度,有利于控制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但有些博士论文没通过审核,不是水平的问题,而是学术观点不同的问题,个别也是领导的个人恩怨问题。

另外,博士毕业不仅需要博士论文通过审查,通过答辩,还需要在高水平的刊物上发表一些论文。 坦率地说,各学校制定的标准普遍很高,脱离实际。 这是因为它是大学的排名,而论文是重要的指标。提高毕业要求督促博士发表提高所学校的高水平论文数量,提高排名,是每个学校心中的秘笈。 在各大学激烈的排名竞争中,博士发论文的压力极大。

第三,就业风险。 以前的博士,即使博学多才,毕业后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但现在这一切都变了,相当多的大学,人事政策对年轻博士非常不友好。 博士进入大学后并没有马上稳定下来,而是作为兼职工作,几年后满足学校规定的条件后才能正式编入。 这些条件也非常艰苦,许多博士辛苦工作了几年,最后因为达不到条件只能搬出去。 “学术民工”一词,主要指这些人。

第四,健康风险。 读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工作量非常大,工作时间超长。 除了研究进展压力、能否毕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等各方面的压力外,博士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 笔者作为过来人,当时也很痛苦,但说起来还是眼泪。

第五,经济风险。 其实,对很多博士生来说,经济已经不再是风险,而是实际困扰。 与同等条件的同龄人相比,博士生的经济收入较低。 如果心情好了,也可以过上单身生活。 但如果结婚生子,需要养家糊口,其压力、滋味可想而知。

有志于攻读博士学位的朋友,必须充分评估这些风险后再做决定。 如果能承受这些各种风险和压力,对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博学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自身和国家都是有益的。

最后,我想大声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大学,博士生的相当大一部分风险和压力来自一些不合理的规定。 从这个角度看,博士生是需要政府救济的群体。 例如,给予更高的津贴可以使毕业条件、就业门槛更合理化。 我们国家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和这个群体有很大的关联,事情很大,为什么不给他们更好、更合理的学习环境呢?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羊城晚报时评论投稿邮箱( wbsp@ycwb.com ) ) ) ) ) ) ) ) ) )。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视觉中国

编辑|张齐李妹妍

校对|赵丹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