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毕业论文模板】于漪们的改革创新精神影响语文教学改革(范文)

自考毕业论文2023-07-31 10:08:28阿锦

【导读】本篇是一篇语文专业自考论文,所研究的方向是于漪们的改革创新精神影响语文教学改革,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自考论文是自学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溯与检思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进程的历史,学习这30年中于漪们的改革创新精神,对进一步深化语文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新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求真、向善、爱美语文人格的莘莘学子,将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自考毕业论文模板】于漪们的改革创新精神影响语文教学改革(范文)

一、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育人

语文教学改革应当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全力推进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不能迷失于分数升学率等应试教学,教师要有语文育人的胸襟和远见。

1.语文教学要纳入育人目标

语文教学要纳入育人大目标,教师必须目中有人,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文育人,做到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语文课程要突出学生的发展,强调经验、学科知识、社会发展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重视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精神哺育功能。语文教学要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意陶冶、个性发展交融起来,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影响力,而且这种交融,是浑然天成、羚羊挂角,不见人工掺杂痕迹的。

语文教师眼中既要见课文,又要见学生,要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精神发育的引路人。于漪主张,创造型人才应该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高尚的情操。{1}钱梦龙认为: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育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2}魏书生在回答青年教师您是靠什么办法,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学习的问题时说:我的回答只有两个字:‘育人’。{3}欧阳代娜把语文教学改革从狭小的天地解放出来,置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广阔背景下大胆地开始语文整体改革实验。于漪们这些语文教学教改的先行者,高屋建瓴,始终站在育人的高度,其教改实践符合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以有益的启示。

2.语文学科要包涵人文精神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语文教学不仅着眼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还从根本上解决对语文学科性质、教学要求的认识问题,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性质逐渐为我国语文界所公认。语文教师教学生学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语文学科本身包涵人文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于漪提出: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4}她进一步指出,把语文学科视作‘工具性学科’的观念是滞后的。{5}她的观点引发并推进了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语言的工具意义、文化载体意义、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语文学科的多重属性与多重功能以及它们的多层次多角度性。

当我们从多学科视角、从培养人的全局出发审视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就会意识到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弘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于漪们将自己的语文教学从实践的层面提升到了理论的层面,促进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3.语文课改要提升学生素养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指向是达成三维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内涵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一是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三是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课标提出的这些理念指明了我们践行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于漪针对新课程的实施与语文教师健康成长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在新世纪重构语文教育模型。这个教育模型就是:‘素养—养成’。{6}于漪认为三个维度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们紧密相连,三个维度,三个支撑,形成立体的三维空间,相互交融。一个人的情感能离开语言文字吗?离不开的。因为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只讲语言文字,不含情义、情感,没有态度、价值观,是不可能的。因此三维是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我们要把握它的精神实质。{7}这些论述,对厘清语文教学是什么和推进语文新课程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孝纯创立了大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于漪们的教改思想,基本符合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必将继续在我国语文界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讲求实效

语文教学要改变吕叔湘先生1978年就指出的少慢差费的局面,关键是要讲求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聚焦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实效。怎样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是我们在新课程实施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朗读:注重技巧更要注重解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反复指导学生哪里标注重音,哪里划分节奏,哪里声音高低缓急,看似指导细致到位,但是学生读得无味,只限于机械化的模仿。语文课堂上虽有朗朗书声,但声中无情,声中无意。虽然教师一再要学生带着感情朗读,但是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师试图通过朗读增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奈学生总在文本的外缘徘徊。可见,我们不可能奢望注重朗读技巧的指点来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钱梦龙指出,一些教师将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为大声地读,慷慨激昂地读,这就使学生形成一种很难克服的固定声腔,即不看文本、对象、场合,用统一化的声音形式表达所有的文本。还有一些教师,用机械的声音高低、轻重、缓急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没有将学生导入文本的情境中,这很难达到朗读的目的。要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如果仅仅停留在技巧上,学生很难突破朗读模仿的瓶颈。于漪教学艺术的显著特色是声情并茂,兼之以导。她把文章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我之口,如出我之心。{8}

朗读是基于理解的一种声音表达形式。朗读要注重技巧指点,更要注重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更应注意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能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出自己对文本阅读体验的感受,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于漪们对朗读教学的思想和范例,给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借鉴作用。

2.讨论:注重合作更要注重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缺少活力,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讨论引入课堂,无疑为沉闷的课堂注入了活水。可是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便轰轰烈烈地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往往在组内只合不作,只议不思,只说不听。我们一定要在有效上下工夫。选择有益于合作讨论的内容,把握适宜合作讨论的契机,不要为合作而合作。教师应当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抛出话题,学生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动起来,不仅是动嘴,还要动脑。

钱梦龙指导学生讨论的艺术突出地表现在曲问上。所谓曲问,就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9}。这种从问题的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讨论的品质和效率。

从价值角度考虑,讨论的话题本身要有助于核心问题的理解。于漪指出,问题不在于选用何种教学模式,而是要紧扣课文的特点,从学生知识和身心需要的实际水平出发,当用则用;用得恰当,学生深受其益。离开了实际,追求花样翻新,那就偏离语文教学目标,成为泡沫,成为多余之物。只有教师提高教育机智、教育艺术,学生的课堂讨论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课堂中的讨论非常必要,教师不仅要注重合作讨论的形式,更要注重合作讨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切实提高合作讨论的效率。

3.训练: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涵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伊始,有的老师一谈训练便唯恐避之不及,在比赛课中也开始回避训练,甚至开始弱化作业的布置。在课堂教学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今天的作业是:回去阅读某某书籍,回家上网查查某某资料。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课改精神。实则不然,从训练的语素构成看,训是指教师的指导,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在教学中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其实就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可见,语文教学中训练的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师生互动合作这三个要件缺一不可。缺少了科学有序、数量合理的训练,缺少了对学生训练的有效监控,看似形式繁多的上网浏览、自主阅读,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并无裨益。

钱梦龙曾呼吁: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只有在训练过程中才能实现……请在语文课程‘新体系’中给‘训练’留个位置吧。{10}于漪也谈到,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宁鸿彬首创了卡片辅助教学法,陆继椿倡导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教学思想,程汉杰致力于速读研究,都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训练,既要注重形式,更须注重内涵,要追求训练的效度。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要正确流畅地读,话要清楚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诵的诗文要老老实实地背诵。课堂上讲和练既要重视眼前的课文,又要不为课文内容所限而思其他,认真地审慎地选择几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纵横延伸。于漪们在课堂教学艺术许多方面的探索,给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以很好的启发。

三、教师成长的要素是砥砺人格

教师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决定因素。教师的高度决定了教学的高度,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对学生就有感染力、辐射力,教育效果就好。要培养学生成才,教师必须有爱心,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如果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想取得语文教学成功,无异于缘木求鱼。

1.对教育事业的痴迷

教育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教师职业是育人的职业。钱梦龙曾说:认定了目标以后,就要以恋人般的痴情,宗教信徒般的虔诚,革命志士般百折不挠的意志,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紧追不舍。{11}魏书生讲过,我属于愿意当教师的这一类人。我们这些愿意教书的便常常聚在一起,谈我们这项又穷又苦的事业中的乐趣,以激励自己更踏实、更认真、更有效地做好本职工作。魏书生是已经在位十年的现任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同时,他还是盘锦市实验高中两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于漪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在如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可以说,教师对教育事业痴迷、忠诚,显得弥足珍贵。这是取得语文教学成效的前提。于漪们对教育事业的痴迷之情,彰显了事业成功的要义!

2.对高尚人格的砥砺

语文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当人师,要不断砥砺自己的人格。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尽管生活清苦,但是他们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甘心情愿当人们瞧不起的孩子王,这些恰恰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是红烛精神的闪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于漪认为,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她把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钱梦龙说过,当时我第一个想到、也是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当教师。因为我的心中装着一位教师的完美形象,是他使我切身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不同寻常的意义。于漪们对自我高尚人格的砥砺,凸显了为人师表的魅力!

3.对莘莘学子的挚爱

教师的爱是一口光明的激励之钟,可以催人奋发上进;教师的爱是一口严峻的警醒之钟,能够教人资志自勉。于漪老师说: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于漪对学生的爱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她不仅爱班里的几个优生,对所教的全体学生都充满爱心,一视同仁。顾德希从教近40年,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学生评教活动中,连续多年来综合评价都是100%非常满意。吴昌顺说过:要做蜡烛,就两头点燃;要做园丁,就先成沃土;要培育人才,就甘当人梯。

于漪们对莘莘学子的挚爱,昭示了教学成功的精髓!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以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学生从情感上愿意接近教师,在行动上便容易接受教育。教师由爱之深而望之切而行之坚,学生自然会产生感应,由亲其师而信其道而学其理。

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欧阳代娜、蔡澄清等上世纪80年代的教育大家们对当下的语文教育、教师成长,仍然有着高标引领的巨大作用。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我们将会面临新的挑战,也会出现新的问题,于漪们的教学思想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反思,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完善。

{1}{5}于漪、唐晓云《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于漪访谈录》,《语文学习》1999.5,第3-4页。

{2}钱梦龙《教育艺术是影响人的艺术》,《语文学习》1991.7,第3页。

{3}魏书生《自强 育人 教书》,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高中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1996.7,第815页。

{4}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6,第5页。

{6}于漪《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师》,《语文学习》2003.5,第4-5页。

{7}于漪《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的落实与交融》,《高中语文教学》2004.1,第11页。

{8}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第54-57页。

{9}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第89页。

{10}钱梦龙《请给训练留个位置》,《高中语文教学》2008.1,第4-6页。

{11}钱梦龙《一个不合格教师的人生轨迹》,《高中语文教学》2008.2,第77页。

好了,以上就是来自于今天自考教育网给大家带来的【自考毕业论文模板】于漪们的改革创新精神影响语文教学改革(范文)文章内容,因有一定时效性,文章仅供参考,如有关于文章内容、版权或其它联系我们小编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