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毕业论文模板】浅论辛词抒情主人公的悲剧精神(范文)

自考毕业论文2023-08-04 18:30:24空白

在十二世纪后期,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登上了中国词坛。他生逢南北分裂的乱世,身负管乐之才而不得其用,怀抱恢复之志却壮志难酬,他一生都在为实现理想而执着奋斗,他无意于诗词却成为词坛第一开辟手,此人便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是一位英雄词人,在他一生所作600多首词中,词人用他如椽的巨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性格丰满感人至深的悲剧英雄形象。这个悲剧英雄是辛弃疾这样一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一世之豪身处在南宋那个黑暗小朝廷中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和难以抑制的悲剧情怀在词中的艺术再现,因而在他身上蕴藉了强烈的悲剧精神。

作为创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诗歌往往借助语言来塑造自己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一形象既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作者自己。辛弃疾也不例外,在他一生洋洋629首词作中,辛弃疾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悲剧英雄的自我抒情形象。这一形象不仅立体生动、个性鲜明,而且在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精神风貌。而自始至终贯穿于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则是蕴含在他身上的那种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

【自考毕业论文模板】浅论辛词抒情主人公的悲剧精神(范文)

一、辛词抒情主人公在词人不同时期的词作中呈现不同的精神风貌

1.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英雄形象

作为英雄,辛弃疾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使命感。面对神州的南北分裂,民族的被侵略奴役,他立志克复中原,使南北一统,民族独立,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二十几岁就揭竿而起并率众南归。在南渡初期,他不顾自己职位的卑微,连上《美芹十论》、《九议》,力陈抗金复国大计。与这段生活相契合,辛弃疾在词中也塑造了一位点兵沙场,执戈横槊的少年辛弃疾的豪迈英雄形象: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黄英红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黄金印,座中拥,红粉娇容(《金菊对芙蓉》),此时的他乐观浪漫,豪迈不羁,只有思酬国耻的决心和豪气,而没有挫折磨难的伤感与压抑。他念念不忘收复失地,时时以驱虏杀敌来勉人和自勉: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西北天(《满江红》)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秋岁》)这样一个少年英雄,他怀着坚定的进取精神和执著的人生信念,满怀信心兴冲冲向着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奔去,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无情的历史规律早就注定了这是一场人生的悲剧。辛弃疾的壮怀理想越是崇高,进取精神愈是坚定执著,当最终理想破灭其迸发出的悲剧精神就愈强烈、深沉、崇高。

必须指出,这一少年辛弃疾的豪迈英雄形象多是作者在晚年回忆重新构筑的。词人之所以重构少年英雄的自我形象,一方面是平衡中晚年的失意造成的失落感,以往日的业绩创举来慰藉现实的落魄苦闷,另一方面,是用昔日大显身手的英雄行为来反衬现实末路英雄的悲哀,从而强化抒情主人公所蕴含的悲剧精神。

2.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失意英雄形象

雄才有大略的辛弃疾率众南归的初衷本是为了恢复大计,然而事与愿违,在他归宋的四十年多中,除了在六十五岁时出任镇江知府是直接参与了恢复之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被迫做着与恢复毫无关系的事。他的官职虽从小小的江阴签判做到了入则导密旨,出则跻执撰,令帅垣的一路帅臣,但其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悲愤却与日俱增。为了发泄自己的一腔忠愤,辛弃疾只好悲歌慷慨。将胸中抑郁无聊之气,一寄至于其词。在词世界中创造了一位壮志难酬、悲凉挥泪的失意英雄的自我抒情形象。如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朗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在此词中,词人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位悲愤而孤独的失意英雄的面影。他在一片萧杀的清秋时节,在孤雁哀鸣的暮色之中,独自登上赏心亭,登高望远,沦陷区的大好河山勾起了他想驰骋沙场却又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他手抚杀敌用的宝剑,想到自己报国杀敌实现宿愿的日子依然遥遥无期,不免悲从中来。而更使他感到悲痛的是:在周围这个忠奸不分、颠倒黑白的昏暗世界里,即使他把所有的栏杆都拍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内心深处那郁结难平的悲愤之气。克复中原的理想实现无望,但归隐山林又怎对得起先辈英烈?大好年华在等待中流逝,在失望中蹉跎,想到这些,两行英雄泪不禁潸然而下。读到这里,有谁能不为这位失意英雄的悲剧命运而动容?他的壮志,他的悲痛,他的反抗,他的无奈此时都化作一股强烈的悲剧精神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

再如词人的另外一首词《菩萨蛮·书博山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将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在这首词里,词人并没有直接描绘抒情主人公的言行,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却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位忧国忧民却有志难伸的忧郁孤愤的爱国英雄形象。他凝视着滚滚北去的赣江水,想到的却是无辜百姓在异族铁蹄下的辛酸血泪。他遥望沦陷多年的故土家园,勾起的只有绵绵的亡国之痛。赣江水犹能北去,自己却不能北伐胡虏,恢复中原,这雄才难施、壮志难伸的悲愤又怎一个愁字了得。读此词读者能深切的感受到:亡国之痛和世弃之悲犹如两张无形的大网紧紧缠绕着抒情主人公的心灵,他那痛苦挣扎的灵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焕发出了深沉而强烈的悲剧精神,千百年来感染着不同时代的读者。

3.醉舞狂歌欲倒的狂狷隐士形象

辛弃疾南渡后的经历,可以用三仕三已四个字来概括。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他因被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第一次被罢职。此后的二十余年中,他虽又两次出仕,但都时间短暂。可以说,辛弃疾的后半生基本上都是在落职闲居中度过的。对于一个身负管乐之才,心怀鲲鹏之志的英雄人物来说,残酷的现实带给辛弃疾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人总要生活下去,为了抵挡现实的巨大痛苦,找到心理的平衡,辛弃疾只好搬出了先贤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准备像陶渊明一样忘情山水,超然物外,以寻求解脱。但由于性格和经历的原因,辛弃疾并不能真正通过化解心中苦闷来获得心灵的宁静与超脱,他选择了以强力来对抗苦闷,以狂歌、狂饮的方式来镇压苦闷,这反映在词中,则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辛弃疾的自我抒情形象:醉舞狂歌欲倒的狂狷隐士形象。

这个想通过放浪形骸的生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以便忘却痛苦的狂狷隐士每天过着左持蟹,右持杯(《水调歌头》)须一日,三百杯(《水调歌头》)的生活,总是靠酒精来麻醉自己的神经,即使在游山玩水时也是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鹊桥仙》)。他的生活狂放不羁,有时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贺新郎》),有时又狂歌击碎村醪盏,欲舞还怜衫袖短(《玉楼春》)。他时而感叹: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时而追问: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水调歌头》)。

且来看《西江月遣兴》中的这位狂狷隐士: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例,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在这首词中,狂狷隐士辛弃疾为了躲避清醒时那无边的愁苦,只能优游醉乡,只有在那里他才能获得片刻的欢笑。然而即使是在酒醉之时,他那种傲岸耿直,独立不羁的性格也丝毫没有改变。读这首词,我们常会在心头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剧感,此时这个优游在醉乡的辛弃疾与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辛弃疾比起来,已经是判若两人。他的借酒浇愁,他的狂歌狂饮虽能使他心灵的创痕获得暂时的平复,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剧烈的灼痛。这正如古希腊著名悲剧人物普罗米修期的受难,肝脏被鹫鹰啄食净尽,虽复生出,却又遭受着下一次地啄食。然而正是这样,辛词才呈现出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悲剧底蕴,辛词自我抒情形象才迸发出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

二、辛词抒情主人公悲剧精神产生的根本原因

辛词抒情主人公身上表现出来的悲剧精神,实际上是辛弃疾本人悲剧的一生和他心中蕴藏的悲剧激情在词作中的体现,他的悲剧就在于他执著一生的理想在黑暗的现实面前被撞得粉碎。

1.生不逢时的悲哀

在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公元1126年)北方骠悍的金国以重兵围困了北宋都城汴京,并掳走了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随后康王赵构在河南商丘即位,形成了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在长达一百多年南共北,正分裂的时代里,双方时有战事兴起,但基本上都是互有胜负,无论哪一方都无法吞并对方,不得不以和议告终。赵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处理对外关系时屈辱最多的一个朝代,这与宋最高统治者采取的统治策略有很大关系。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开始,宋朝历代君主均采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这种政策导致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这又迫使宋廷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澶渊之盟海上之盟式的以钱财换和平换土地的方式来苟延自己的统治。而后代君主不但不引以为教训,反而奉之为家法。

在南宋统治者不思恢复的大背景下,南宋一代的士风也日渐颓废。士大夫不忧国事,不重气节,苟且偏安,相习成风。他们讳言恢复,把朝中主战派说成非痴即愚,在这种士风之下,恢复之言无人愿听,言恢复之人反成狂悖之士。辛弃疾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也就注定了他致力恢复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做的任何努力都将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2. 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同时期的南渡志士不同,辛弃疾是一位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的真正英雄,克复中原是他追求一生的政治理想。可以说从少年时代随祖父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畔而起开始,一直到在病榻上大呼杀贼数声溘然长逝,恢复故国的梦想始终萦绕在词人心中,无论是在年少万兜鍪(《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青年时代,还是在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的宦海浮沉中,甚至是在白发归耕的被迫隐退时期都未曾发生过任何动摇,反而是愈退愈迫,老而弥坚。辛弃疾这样的一个以英雄自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从小就抱定恢复故园理想的抗金义士,他的一生注定将是悲剧的一生,他任何追求理想的行为都必将充满了悲剧性。并且这种追求越执著、越百折不回,辛弃疾人生的悲剧感就越强,以他为原型的辛词抒情主人公所焕发出来的悲剧精神也就越催人泪下、震撼人心。

3. 忧谗畏讥的悲愁

理想与现实之间尖锐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是导致辛弃疾悲剧的一生和辛词抒情主人公具有强烈悲剧精神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辛弃疾刚毅果断的性格作风和他归正人的特殊身份也是造成他一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在辛词抒情主人公本已郁郁难平的悲剧意识中增添了一份忧谗畏讥的悲愁。

本为恢复之事南渡的辛弃疾,以他的归正人身份和刚毅果断的性格作风,不但难以进入南宋最高统治层,直接参与谋划恢复的军国大政,进而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甚至连为官一任都时时处在动辄得咎的危险境地。正如他在上孝宗的《论盗贼札子》中所说: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又说:臣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施踵这种忧谗畏讥的悲愁可以说是与辛弃疾的仕途相伴始终的,而这种悲愁反映在词作中,则必然加重了辛词本已很浓重的悲剧色彩,使辛词抒情主人公的悲剧精神更加强烈。

三、辛词抒情主人公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悲剧英雄形象

无论从唐宋词史的发展流变来看,还是就整个中国诗歌艺术的历史发展而言,乃至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焕发出强烈悲剧精神的辛词抒情主人公形象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从唐宋词史的发展流变看

辛词的抒情主人公在唐宋词史上是一个全新的悲剧英雄形象,其身上焕发出的悲剧精神是整个唐宋词悲剧意识发展的最高峰。自晚唐至北宋的数百年间,从温庭筠笔下慵懒艳丽的贵族妇女到李后主手中以泪洗面的亡国之君,从浪迹于秦楼楚馆的浪子柳永形象到豁达豪迈的失意文人苏轼形象,词人们创造出了众多的抒情人物形象。但除了苏轼笔下的一些抒情主人公,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那位左牵黄,右擎苍聊发少年狂的密州太守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形象等表现出了比较强烈的悲剧精神之外,可以说南宋以前词的抒情人物形象身上的悲剧精神是非常微弱的。时至南宋,尖锐的民族矛盾、国破家亡的现实和昏暗苟且的朝廷使词风骤变。大批爱国词人纷纷创作了许多书写救国杀敌情怀和忧国忧民抨击时弊的优秀诗篇,塑造了一批具有强烈悲剧精神和动人悲剧情怀的抗金志士形象。但由于词人自身的原因,这些抗金志士形象同辛弃疾笔下的那位叱咤风云却无路请缨的悲剧英雄形象比起来显得非常苍白与单薄。可以说,辛词中的悲剧英雄形象在词世界里是全新的、独一无二的,这个抒情主人公形象不仅丰满生动、个性鲜明,而且把辛弃疾悲剧一生的各个阶段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把悲剧英雄辛弃疾身上蕴含的强烈悲剧精神和悲剧激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在千年之后依然感受得到他那感人至深的悲剧情怀。

2.从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发展过程看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史上,曾产生过许多具有强烈悲剧精神的抒情人物形象,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形象、对案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李白形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陆游形象等。在这些抒情人物形象身上都昂扬着一种激越的悲剧精神,但遗憾的是,他们很难让读者将其与英雄这个词联系起来,这些形象要么是被谗放逐的士大夫,要么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学士,他们身上所缺乏的是那股豪迈刚健壮烈的英雄气概,有的抒情形象甚至出现了女性化倾向。而辛词则不然,它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恰恰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充满阳刚之气的悲剧英雄。同样是表达理想难以实现的悲痛,屈原在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宛如一个幽怨悲泣的女子,而辛词抒情主人公则是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俨然一位无路请缨的失意英雄。同样是以美人自比指斥群小,屈原哀诉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善淫,而辛弃疾则怒斥道: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一股激烈豪迈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正因为辛词抒情主人公是一位用之可以尊中国的英雄,所以他追求理想的行动更加执着,他反抗现实的言行更加激烈,他悲剧的一生更加令人扼腕,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悲剧精神也就更加强烈,更加震撼人心。可以说,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在以诗歌这一文学形式表现悲剧精神方面,辛词抒情主人公这一悲剧英雄形象闪烁着自己独特的光芒。

3.从整个中国文学艺术历史发展看

辛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及其蕴含的强烈悲剧精神具有同样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悲剧英雄形象,如《史记》中的项羽,《水浒传》中的梁山众好汉。文学家们在塑造这些悲剧英雄、展示他们的悲剧命运、悲剧人生时,往往是凭藉对英雄人物行为语言的描摹刻画来完成的。这种手法的缺陷就在于它不能全面展示悲剧人物内心的悲剧情怀和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而辛词所塑造的悲剧英雄辛弃疾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则恰恰利用诗词的抒情性弥补了这点不足。在辛弃疾笔下,悲剧英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深刻而全面的展示,抒情人物形象深沉激越、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也通过对悲剧英雄心灵深处的苦闷与挣扎的刻画得到了艺术性的外化。这种情感化、抒情性的悲剧英雄形象不能不说是辛弃疾对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贡献,而辛词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与正在于此。

总之,英雄词人辛弃疾以他悲剧的一生做纸笔,在他的词世界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光照古今的悲剧英雄形象。这位悲剧英雄,他的少年豪迈,他的中年悲慨,他的老年狂狷无不迸射着一股强烈的悲剧精神。透过历史的多棱镜,我们看到在这股震撼人心的悲剧精神背后是词人那样痛苦的心灵,它满载着词人生不逢时的悲哀、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忧谗畏讥的悲愁,执著地追求着自己崇高的理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千百年来这种悲剧精神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而从文艺的角度来看,焕发强烈悲剧精神的辛词抒情主人公在唐宋词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长河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后人去认真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巩本栋:《辛弃疾评传》,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邓广铭:《辛稼轩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增订本。

3.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1990年2月版。

4.王延梯选注:《辛弃疾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刘乃昌:《辛弃疾论丛》,齐鲁书社

6.王兆鹏:《英雄的词世界》,河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好了,以上就是来自于今天自考教育网给大家带来的【自考毕业论文模板】浅论辛词抒情主人公的悲剧精神(范文)文章内容,因有一定时效性,文章仅供参考,如有关于文章内容、版权或其它联系我们小编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