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毕业论文模板】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范文)

自考毕业论文2023-08-05 06:20:24放鶴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史上的三杰。他们师徒三人,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一、苏格拉底

1、苏格拉底其人

【自考毕业论文模板】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范文)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有声望、最有声誉的人物。他的地位和影响,几乎堪比中国的孔子。苏格拉底是地道的雅典人。父亲是一个石匠,母亲是一个接生婆。苏格拉底仿其母亲职业的名称,称自己的对话式推论方法为助产术。苏格拉底好学多思,身体强壮,话语幽默。他有很多学生,包括著名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等。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但他的一些口头谈话却通过柏拉图、色诺芬、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我们所知。这些谈话奠定了苏格拉底哲学的基础。

2、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对道德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集中体现在他的一句名言:美德即知识上面。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一书清楚地记述了苏格拉底对这一命题的解释:苏格拉底还说: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决不可能把他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1参见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 118 页]1美德即知识相反的一面就是邪恶即无知。关于这一点,苏格拉底有如下说明:你难道不同意,邪恶把人们与智慧分隔开来,把他们驱向反面?邪恶把它们从有益的事情上拉向快乐,阻止他们对这些事情的注意和专心学习,并且经常混淆善恶之感,使他们选择坏事,不做好事。[]16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做坏事并非是由于他存心想做坏事,而是因为他无知,任何人都不会做自己认为是坏的事情。我以为,俄国寓言文学家克雷洛夫曾有一个《熊与隐士》的寓言最能说明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这个寓言说的是有一个栖息于山林的隐士同一头熊成为极要好的朋友,有一天隐士在林间睡着了,他的熊朋友坐在一旁守护着他,挥舞着巨大的熊掌为他驱赶着蚊蝇。这时,有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的头上叮落,任凭熊怎样驱赶也不肯离去,熊被激怒了,它拿起一块大石头想狠狠惩罚这只苍蝇,当这只苍蝇再一次落在隐士的头上的时候,熊高高举起了石头,狠狠地向这只苍蝇砸下去……。克雷洛夫这个寓言告诉人们:如果没有知识,良好的动机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好心办不成好事,这个寓言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德即知识、邪恶即无知这些话语的含义。

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奠定了希腊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中的爱智倾向和道德价值观。同学们,西方科学发达,与这种美德即知识这种观念有无关联呢?

3、遵守法律

苏格拉底主张: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就是遵守法律,他认为一个公民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城邦的法律,守法就是正义。苏格拉底在这里所说的法律不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随意制定的人定成文法律,而是组成城邦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制定的一致的协议。城邦与法律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法律脱离了城邦就不能成为法律,而一个城邦若没有法律也不能称其为城邦。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法律是一个城邦的基石。

由于这样的法律是人民志同道合的产物,它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所以城邦的人民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应该遵守法律。,苏格拉底同大多数智者一样,已经把自然法与人定的法律区分开来,只不过他没有象某些智着那样,把自然法与人定法对立起来,视为一种不相容或敌对的关系。苏格拉底认为,无论是神定的自然法,还是人定的成文法律,都必须考虑到正义,正义性并不只是立法的标准,而且是立法的共同本质。当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希比亚追问苏格拉底有关正义的学说是什么时,苏格拉底对他说:我认为,不愿行不义的事就足以证明其为正义,如果这一回答还不能使你满意,那么下面的回答或许也不和你的心愿:我确信,凡合乎法律的就是正义的。[2参见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4页。]2苏格拉底既然认为法律中已经包含了正义的概念,所以遵守法律就是履行了正义。

以含有正义性的法律来治理城邦国家,是苏格拉底全部政治学理论的核心思想。那么,这种含有正义性的法律从何而来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法律不是来源于统治者的规定,而是来源于城邦人民的意愿,这种意愿符合城邦人民的利益,是人民利益一致的最高的反映。苏格拉底心中最高的法律是神定的法律,也就是自然法。苏格拉底在与希比亚的谈话中曾论及一种所有人都一致遵守的不成文法,苏格拉底将其称之为神定的法律。比如孝敬父母、不与父母结婚乱伦和以德报德等等。这是自然法的雏形,是早期自然法理论的发端之一。而所有的城邦的法律都必须与神定的自然法律相一致。由此我们看到,苏格拉底号召人们服从法律,并不意味着他主张政府的任何随意规定和命令都是法律,都必须遵守,一个城邦的法律与人类的理性也应该是一致的。

4、对理性的尊崇

苏格拉底绝非无神论者,在苏格拉底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经常发现神的语词。但值得说明的是:苏格拉底在信仰方面绝对不是一个浅薄、迷信或轻信的人,作为一个拥有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尊崇和信仰的是人类自身蕴涵着的理性,他崇信的神是理性神。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的第一卷第四章和第四卷第三章都集中论述了理性神。苏格拉底认为创造宇宙万物和人类本身的、体现宇宙中最高智慧的神,才是真正的神、伟大的神,而这种神是普遍的无所不在的理性。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的身体中都有一个最高的、指挥身体各个部位的理智(苏格拉底称其为nous),而在宇宙中也有一个最高的理智,它如同人身体中的努斯(nous)一样,也指挥着宇宙万物。苏格拉底说:住在你身体里面的智力(nous)既能随意指挥你的身体,;那么,你也就应当相信,充满宇宙的理智,也可以随意指挥宇宙间的一切。[3参见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1页。]3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最高的神就是同人身上普遍存在着的努斯一样的理性。正是这种理性,才使得宇宙万物有序、和谐安宁并充满着无限巧妙的安排。苏格拉底认为:理性神是最关怀人类的聪明仁爱的创造者,太阳的旋转、四季的更替、动物的创造这一切都是为了人的缘故而出现的。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万物的灵长,神最关怀、也最眷顾人,人是神所设计和安排的宇宙万物的中心目的。理性神为供给人们的需要而操心,他的一切设计和作为都是为了人类的缘故而发生的。神为人的视力提供光,为人的休息提供黑夜,日月星辰的照耀能使人们区分白昼与黑夜、能够辨别时辰和月令,这位理性神向人提供土地和水使人能够生产食物,提供火使人能为保全生命策划一切有益的事情,提供气和风使人维持生命和扬帆远航,使太阳与地的距离不远又不近,深怕向我们提供的热超过需要会伤害我们,神使其他生物的生长也是为了人类。神还赋予人以同各种事物相适应的感官,使人能享受各种更为美好的东西。神还赋予人表述能力和政治智慧,使人能够制定法律,管理国家。按照神的吩咐去做,就是对神表示的尊重。[4参见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55……159页。]4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说,正是苏格拉底在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一种理性神的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设计论,这是智者学派以来西方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的又一次释放和梳理。在西方思想史上,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提出理性的概念并信仰理性的人,近代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完全可以把苏格拉底视为他们古代的先驱和战友。

5、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一方面主张公民应该服从城邦的法律,但另一方面也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受(理性)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那么如何在无条件服从城邦法律的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性呢?这个凡人很难解决的悖论,苏格拉底做到了。但他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西方思想史上,苏格拉底之死最为著名。苏格拉底在七十岁的时候,被已经堕落的雅典陪审法庭以不敬神和腐蚀败坏青年的两项罪名判处死刑,这显然是不公正的。本来,只要苏格拉底认一下错,略表一点妥协,他完全可以避免死刑而选择流放或交罚金了事。可是那就违背了自己的理性!在死刑判决之后,他的学生又安排他逃跑,可他认为那又逃避了城邦法律对他的处罚。苏格拉底自愿选择死!他在雅典陪审法庭上发表的毫不媚俗、深深刺痛雅典民众的演说,生动而清楚地表明了苏格拉底对真理和死亡的态度。

苏格拉底悲剧性的死亡给他的一生、荣誉、事业、学说和个性增添了无与伦比的严整性、完美性和永久的魅力。苏格拉底的泰然赴死,使有关苏格拉底的一切都闪射出诚实和高度正义的特殊光辉。苏格拉底的受审和被处死,一方面使他的生命到了尽头,另一方面又成了他精神不死的出发点。他以自己的生命为牺牲,在真理的祭坛上为他在后世获得了永恒的尊崇。

二、柏拉图

1、柏拉图的生平与著作

柏拉图(公元前428年——348年)出生于一个非常显贵的雅典家族。他是一个漂亮的少年,受过很好的贵族式教育。在他青年时代,师从苏格拉底。他时常说,感谢神啊,使我生来就是希腊人而非蛮夷,是自由人而非奴隶,是男子而非女子,不过最难得的,是使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5 参见【美】威尔·杜兰著《西方哲学史话》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第12页。]5

在他28岁的时候,苏格拉底逝世。这对他的打击和影响是深重的。他由此痛恨雅典的民主政治,并思考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的问题。

公元前399年,他因曾经营救苏格拉底而被迫离开雅典四处游学。十二年过后返回。此间,凡是智慧的发源地,他都一一朝拜过;凡是宝殿,他都一一瞻仰过;凡是信条,他都一一尝试过。他去过埃及、西西里、意大利,有的说他去埃及时,受到传说中近乎社会主义先知们的影响;甚至还说他取道到恒河岸上,学到印度人神秘的思维。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雅典郊区以神话英雄阿提卡德摩斯的名字命名的绿园中建立了举世闻名的阿卡德摩斯学园,即柏拉图学园(Academy),到公元529年这个学园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

学园的学习科目大体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学科相一致,算数、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天文学等是全部课程的基本学科、数学被特别强调,据说学院门口有一行字:不懂数学者禁止入内。

这种教程的目的是要把人们的思想从现实世界的纷纭变化之中转向内在的永恒不易的实质。这些学科都不是各部相关的,到头来它们都服从于辩证法的准则,而学习这些准则正是教育的真正的显著特点。

直到今天,这仍然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大学的作用不在于把许多事实塞进学生的头脑。大学的正当任务应该是引导学生养成批判地审查的习惯。使他们懂得那些与一切问题有关的准则和标准。

在所有古代哲学家中,柏拉图是唯一把所有著作几乎全部传给我们的人。柏拉图的思想观点来源于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曼尼德和智者学派,以及他自己的独创思想。

柏拉图的著作是对话式的,语言流畅生动。他把哲学披上了一件瑰丽多彩的文学外衣。英国诗人雪莱对他的文笔也是非常的仰慕。他的主要著作有:《苏格拉底的申辩》、《普罗塔哥拉篇》、《克力托》。在这几篇著作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是苏格拉底的观点与方法——理性主义。对包罗各式各样经验现象的一般概念的探索,对道德问题的深刻关注。柏拉图稍晚时期的对话:《理想国》(国家篇)、《政治家篇》、《智者》、《巴曼尼德》中才出现了他自己的理念学说。

2、理念论

柏拉图说:真正的存在是某种能被智慧理解的无形的理念,而被感觉到的经验的物体、事物和现象则不是真的,因为一般说来它不属于存在,而属于某种易变的东西、属于形成。[6 参见【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 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34页。]6柏拉图告诉我们:世界上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用感官能够感觉到的现象世界,一个是真实、独立自存的理念世界。前者看来好像存在实际上只是后者的某种歪曲的摹本和影子而已。实际上柏拉图并不否认物体的、事物的、现象的世界,而是认为无论就本体论、认识论来说,还是就价值论来说,这个现象世界都是虚幻的,不能独立自存的。理念论至少告诉我们:诸如影视剧《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角色,远不及我们读过那些小说由此在脑海中形成的形象更真实。

3、灵魂不朽说

灵魂不朽说是柏拉图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柏拉图认为灵魂的性质是自动的、不朽的。灵魂由理智、激愤、情欲三个部分组成。三者的关系就像御者(理智)驾着一匹驯马(激愤)和一匹劣马(情欲)关键就在于理智是否控制住情欲,那么,灵魂怎么会降到人身上?又怎么从善去恶呢?柏拉图编了一个神话,他说天神巡天时,灵魂随神巡天。好的驾御者控制住劣马,驾好驯马,随天神到天外,到达真善美的境地。如果灵魂困于外部物质世界,它的羽翼就坏了,落到人间与各种人的肉体相结合形成社会各阶层人物。在柏拉图眼中,奴隶不是人,他们是没有灵魂的,也不存在着灵魂升天的问题。柏拉图主要强调的是灵魂是轮回的,肉体死后灵魂要受审,合乎道德生活的就升到天堂;如果过罪恶 的生活,灵魂就要下地狱。

灵魂怎样摆脱肉体的束缚飞升到本体世界去呢?也就是如何达到真善美统一的道德最高境界呢?在柏拉图看来,灵魂本身是从本体世界来的,只因为受肉体的束缚而不知道自己的本性,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灵魂回忆知识的过程,即人通过理性关照理念本体世界,灵魂达到善的本体,也就求得了真理,也就达到了真善美统一的世界,这就是柏拉图所谓最高道德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通过驱除爱欲来达到。

柏拉图认为灵魂要飞升,首先要去除欲望。因为欲望造成了人的感官苦乐。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说:每种快乐和痛苦都是一个把灵魂钉住在身体上的钉子。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使灵魂摆脱肉体欲望的过程。人一旦摆脱肉体欲望,灵魂就进入了一个光明圣洁的不朽世界。可是这种境界,人在现世中是无法达到的,只有肉体死后,灵魂才能达到这种境地。柏拉图说:因为灵魂若是和肉体在一起的时候就不能有纯粹的知识,知识如果真能获得的话,也必须是在死后才能获得。柏拉图要求人们放弃现世的享乐和利益,寄希望于来世。

另一种就是通过爱情来达到最高道德境界。柏拉图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生殖力:身体的生殖力和心灵的生殖力。身体的生殖力,表现为肉体上延续后代,这种肉体上的两性爱不是柏拉图意义上的爱情。在柏拉图心目中,心灵的繁殖力才是真正的爱情。他理解的爱情,是指心灵上的一种狂迷。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具体描述了如何从爱情参悟到绝对美的本体时说:先从人世间个别美的事物开始,逐渐提升的最高境界的美,好像升梯,逐渐上进,从一个美的形体到两个美的形体到全体美的形体;再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最后再从各种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体。这就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总之,柏拉图认为神是善的真正源泉,真正的美的在于神,人生的目的也就在于净化自己的灵魂,通过爱的狂迷和驱逐感官欲望达到神人相通的神秘境界。

柏拉图以他的灵魂不朽说、天堂地狱说等理论学说为以后的基督教打下了理论基础。

三、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著作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生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城。他的父亲为马其顿王阿敏塔的朋友和御医,阿敏塔便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祖父。亚氏似乎做过医师联合会的会员。在医药氛围中长大,这足以养成他心理上的一种科学倾向。他从开始就是预备着做科学之始祖的。

他的少年时代,故事传说不一,有一个记载讲述了他生活放荡,挥霍尽了祖产,便去投军以免挨饿。后来又回到斯塔吉拉行医。三十岁才到雅典,受教于柏拉图。又有一说,讲他十八岁就来到雅典,受教于柏拉图。

他追随柏拉图学了8-20年,这是两位天才的相遇。从流传下来的那句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老话看来,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并非和睦。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老师对学生的欣赏。师生的志趣不同,柏拉图沉溺在主观的未来,而亚里士多德倾力研究客观的现在。

离开了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开办了一个演说学校。同伊索克拉底对峙。这个学校的富家子弟赫密亚不久作了阿塔内斯城邦的专制君主。便请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到他的朝廷里去。在公元前344年,赫密亚将自己的姐妹(或侄女)赐给亚氏成婚。夫妻十分恩爱。第二年,马其顿国王腓力请他到培拉(pella)的宫廷里担当亚历山大的教师。

从公元前342年——公元前340年,亚里士多德做了两年亚历山大的老师。这又是两个天才的相遇!两年后,亚历山大就放弃哲学,鞭策世界去了。他们彼此之间有多大影响,很难评估。或许后来亚历山大对诗人品达故居的保护和对犬儒学派狄奥根尼的尊敬以及对希腊文明的敬慕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这里创办了自己的学院叫做吕克昂(lyceum)与柏拉图的学园不同的是柏拉图的学园侧重于数学、玄想哲学,而吕克昂学院则趋向于生物学与自然科学。亚里士多德几乎终生主持这个学院。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亚氏因其马其顿的立场而受到威胁,有人指控他不信神、对雅典不忠诚,就像指控苏格拉底一样。亚里士多德被迫匆匆离开雅典。对此,他讥讽地解释道他不愿意让雅典人重犯反对哲学之罪。公元前422年,他在母亲的故乡欧波岛上的卡尔吉斯去世。他于病困之际,以服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7参见【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 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76页。]7

亚氏的著作有好几百种。有的古代作家说他的著作有400册,有的说有一千册。流传下来的仅仅是一部分。然而这一部分已经是一个图书馆了。逻辑学方面的著作:《范畴》、《正位》、《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解释》、《论智者的驳诘》,这些著作后来被集订为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科学方面的著作:《物理学》、《论生与灭》、《论天》、《气象学》、《论灵魂》、《动物的分类学》、《动物的运动论》、《动物起源论》。美学方面的著作:《修辞学》、《诗学》。

哲学方面:《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治》。

2、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而上学(Metaphysics),原意为在物理学之后。这本来是一种人类探寻事物表象背后本质的一种努力,可是多少年来,它被我们的政治课给异化了,只剩下了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待世界了。按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形而上学是一种哲学研究,其目的在确定事物的真实本质,是一种对超感觉事物的知识,也就是确定存在物的意义、结构和原理。对形而上学通常有四种看法:a它是对存在物的探求;b是关于终极实在的科学;c它是对世界整体的研究;d它是第一原理(或本体论)的理论。

在形而上学与哲学其他部门的关系上,康德一派称形而上学是各种科学,包括哲学科学的女王,认为那些在逻辑伦理领域工作的学者同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一样都必须在形而上学学家所赞成或改正的设想上进行研究。现代英美哲学家一般主张哲学应从事于哲学的分析,而形而上学工作者的兴趣则在于推测,他要揭示到现在为止还未为人知的关于整个世界的事实。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差异:科学的理论可证之于经验,而形而上学的理论则不可能。

形而上学一般研究的问题是:a关于形式、范畴和个别的存在;b关于上帝的存在;

c关于灵魂、心灵和身体;d关于自然与外部世界;e空间与时间;f关于精神概念。[8 参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八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675页。]8亚氏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说,他认为理念是一种与物质世界毫无关系的虚构的东西,是不能用来解释世界的。亚氏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肯定了客观世界的独立存在,认为它是真正的实在、是概念感觉的源泉。他说引起感觉的东西是外在的,要感觉,就必须有感觉的东西。知识的对象看来是先于知识本身而存在的。

他的形而上学从字面上看与物理学有关系,但形而上学是从他的生物学上来的。亚氏认为世界上的每一物都为一种内在的逼迫所推动,去变成比原来更大的一物。每一物是个形式(form)或实体,这个形式是从某物发展出来的,该物是它的质料(matter)或者原料。而这个形式同时也将轮到做质料,从而发展出更高的形式来。例如:一个成人是一个形式,他是由婴儿这个质料形成的,而婴儿在充当成人的质料的同时,他本身也是一种形式,他由更低一级的质料胚胎构成。而胚胎作为婴儿的质料,他本身也是一种形式……

如图:成人←—婴儿←—胚胎←—卵子←—……

形式←—质料(形式)←—质料(形式)←—质料(形式)←—……

如此追溯下去,必然追溯到一个概念,为完全没有的形式的质料,可是这样一个无形式的质料将是无物了。因为凡物都有一个形式。那么没有形式的质料显然已经处于我们感官的范围之外了,于是就形而上了。质料,从广义上讲,是形式的可能,形式是质料的现实,或完全的实体。质料在阻碍,形式在构造。形式不仅是形,而且是形成力,为一种内在的必然和冲动,将原料依着一种特殊的形状和目的而铸造。它是质料的潜能之实现。大自然便是形式战胜质料,便是生命不息的前进和胜利。

世界上每一种物莫不自然而然走向一种特殊的造就。决定一件事的各种原因里面,要推导那个决定目的的原因最有决断性也最为重要。这种把事物内在潜能转化为现实的机制,亚氏把它叫做entelethy翻译成为生命原理。我觉得可以把它视为生命机制,谁是这种entelethy的操纵者呢?亚氏把它归诸于神。entelethy决定了鸡蛋注定要孵出小鸡儿而不是小鸭。

我以为:亚里士多德以诚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探索出一个科学难以解释的形而上学。我们若要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来区分他的学说,是不是有些简单呢?

3、逻辑学

亚氏第一个伟大的特征,就是他几乎没有先驱、全凭自己的思索独创了一门新科学——逻辑。

西方学者雷南(renan)说:一个人的思想若未直接或间接纳于希腊的纪律,便缺乏了正当的训练。

在亚氏逻辑创立之前,希腊的理智和思想也是杂乱无序的。希腊人放纵不羁的心灵陷于神化的云雾。泛溢的美的言论往往把真理的面目遮隔了。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经鲍依修斯(Boethius470-525)译成拉丁文做了中古思想真正的规范,作了经院哲学严厉的母亲。这种经院哲学虽被包围着的教条弄得毫无成绩,却练就少年的欧洲去穷理析微,制造了近代科学的术语,并筑下了心理智慧成熟的基础。

逻辑,实际上就是思考正确之技术和方法。它是各种科学、各种教练、各种艺术之学问或方法。就是音乐里也包含着它。它能令思想在不知不觉之中与正确接轨。没有比逻辑更乏味的,也没有比逻辑更重要的了。

苏格拉底不厌其烦地探究定义,柏拉图不息地精炼各个概念,也是对于这新科学的一种暗示。亚氏在他的一小篇文章《论定义》中,已显示他的逻辑取资于这个渊源了。

所谓逻辑要求在郑重的言论中,每一个紧要的字眼应经过最严格的考究和定义。这一点便是逻辑的要义。要做到言论完全经得住逻辑的推敲是很难的。但如何一旦贯彻,什么都事半功倍。

如何立出一东西的定义呢?亚氏认为:每一条完美的定义要有两部分,第一,要把每一件东西归入某一类,该类的概念共同性质也就是该件东西所有的。比如说,人是动物;第二,要表明该件东西所以异于其它同类的东西在于哪一点。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他的特点就在于有理性与其亲的一切动物不同。

苏格拉底、柏拉图有一种离开物体和事实而倾向于理性和概念,离开特体而倾向于通性的习惯。而亚氏则宣讲返于事物,他酷爱具体和血肉的个体。

亚氏还是逻辑三段论的创立者。[9参见【美】威尔·杜兰著《西方哲学史话》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第58-60页。]9

4、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善的本身而求善乃是要幸福。因为我们为了幸福本身选择幸福,绝没有另外的用意,反之,我们所以选择光荣、理性、感官的快乐,只因为我们相信借此会达到幸福。

除了身体上必先备的某几点外,幸福的主要条件就是理性生活——理性为人所专有的光荣和权利。

德性,或为优能(excellence),它不是简单的人所固有的,也不是不怀恶意而得的天赐,它乃是从分发展的人由经验得来的成功。欲达到德性的至善或优能极好的途径就是中道即中庸。(golden mean)亚氏认为,人品的性质可分为许多组,每组三项,其首末两项为极端为恶,其中项性质为德性为优能。如:胆怯与鲁莽之间为勇敢,悭吝与奢侈之间为慷慨, 卑屈与骄傲之间为谦和,悭戾与调戏之间为风趣,寻衅与谄媚之间为友谊。

中庸是一种艺术,它只显示给成熟而能伸能缩的理性。优能全靠判断之明确,行为之自制,欲望之均衡,手段之艺术化。

柏拉图谓德性为和谐。苏格拉底谓德性为知识。在德尔斐有一句箴言勿过度。 亚氏说道,中庸远不是幸福全部的秘诀。我们必得再有一些世俗的财货,贫困让人悭吝、委琐,宽裕令人免予忧虑,贪婪而自由此为贵族生活的安闲与乐趣的泉源。对于幸福种种处界助力中最高贵的要首推友谊了。朋友是一个灵魂寄居在两个躯壳之中。但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最好的朋友,人应该最爱他自己。

虽然外界的财富和友谊为幸福所必需,但幸福的精髓仍然在我们自身内部。在知识的圆满与心灵的清明。[10参见【美】威尔·杜兰著《西方哲学史话》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第76-79页。]10

5、政治学

在亚氏之前,伦理学中包含了政治问题,使伦理学与政治学分开的是亚氏。亚氏可以说是政治学科的创始者。他曾考察了一百多个希腊城邦的政制。写出了他的专著《政治学》。

在《政治学》一书中,亚氏认为国家是自然的产物,与家庭、村庄的产生一样,但是国家是包括其它一切结合的最高结合形式。国家的本性先于家庭和哥和个人的本性。他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polis)一词,后来演变为政治(politics),所以,那句名言也就变成了人是政治动物了。基于他的中庸思想,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既不是君主政体、贵族政体,也不是民主政治,而是一种介乎于寡头和民主制之间的一种混合政体——共和国。应由中产阶级掌权。中产阶级组成的国家将是最好的国家制度。从他的自爱说出发,亚氏坚决拥护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权。他认为私有制源于人的本性。

在法律思想方面,亚氏认为:无论自然法还是人定法都代表正义,体现国家的最高权力的是法律,而不是人。法律摆脱人的情感是不偏不倚的理性。所以法大于人。在政治生活中,他主张法治而不是人治。在阶级观上,亚氏认为:大多数人士天生的蠢物和懒汉。主人和奴隶是天生的。为一切劣等人设想,他们最好应在一个主人的管辖之下。奴隶是含生命的工具,工具是无生命的奴隶。[11参见【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 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80-193页。]11

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都倾向于认为人的阶级是天然生成的,因而也是天经地义的。他们的这种思想暴露了希腊城邦视野的局限。

亚里士多德无疑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博学多思,他对一切前人的思想和现存的知识,镇静与怀疑的态度,使他取得了在人类文化史、思想史上难以企及的地位。他的箴言是:不惊羡一切。

在世界的范围内,至少在西方的范围内,他创立了形而上学、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等重要的学科。他被誉为科学的始祖。

亚里士多德给了我们思想和行为的规矩,但太缺乏激情。有人说他中庸到过度了。

好了,以上就是来自于今天自考教育网给大家带来的【自考毕业论文模板】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范文)文章内容,因有一定时效性,文章仅供参考,如有关于文章内容、版权或其它联系我们小编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