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诸葛读书台

新闻发布2024-05-08 14:04:38读书村

登诸葛读书台

作者|黄卫君

初秋的一个午后,我们登上了勉县老城的诸葛读书台。天空还是一片湛蓝,阳光正在退去锋芒,没有了盛夏时的燥热之势。清代《沔县志》上记载:诸葛读书台在沔县(今勉县)武候镇莲水村以北的卧龙岗上,旧时建有卧龙寺及祠宇三楹,明嘉靖年间在此设龙岗书院。这些建筑早已倾颓,现在只剩下我们眼前的这一丘黄土。它有六米多高,周长约有三十多米,孤零零的立在旷野里,被葳蕤的草木包围住,起初我们还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山头。岗上站立着几株高大的松树和一丛杂生的灌木。秋风劲吹,纵横交错的枝条和锋利的芒草就起伏不定,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武士们发出了战斗的号角,顿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群鸟儿忽然被惊飞起,扑楞楞的一片,发出嘹亮的声音,秋风一样迅疾地掠过我们的视线,冲向了蓝天。

登诸葛读书台

我们拨开了杂草向上攀登,终于看见了读书台的真容。两座汉阙式的高大石碑,像两个巨人一样矗立在卧龙岗上。南边的石碑是抗日名将段象武于民国二十四年(l935年)五月所立,上书“汉诸葛武候读书台”。北边的石碑是后来所立,上面刻有南宋诗人陆游《游诸葛武候诸书台》的诗文。看着斑驳的碑身,读着放翁的诗文,心底突然有了一丝悲凉。名垂宇宙的诸葛先生,他的读书台如今这般的荒凉,被野草杂树所淹没。难怪北宋词人宋祁谒过此处后,感慨万分:十倍奇才安用书,此台昔时知有无?卧龙岗北面有二亩的大水坑,清代《汉中府志》上记载:卧龙山,上有莲花池,孔明读书处。莲不数开,开必并头,为沔土秋捷之兆。如今莲花池中看不见了莲花的踪影,长满了青草和野柳。倒是池北被开辟成大片青青的果园,不远处田野上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弯下了腰,农家屋顶的炊烟在快乐的追逐着,金风玉露送来了山野的清香,令人陶醉。大地上一片安宁,如此盛大的秋天,稻菽飘香,不正是丰收的景象吗!

转身向南,秋风擦亮了我们的眼睛,视野更加开阔起来。勉县的老城沐浴着秋天的阳光,一片泰若安然。古老的城池获得了新生,整齐的街衢,明亮的房顶。晾晒着的金黄稻谷、鲜红的辣椒,碧绿的菜畦,一幅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模样,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这座两千多年的老城现在有一个曼妙的名字一一涟水,它依山临水,身后苍莽的秦岭替它挡住了北方的寒流,城南是不舍昼夜流淌的汉水,还有城西古阳平关下的咸河在此(古称浕口)汇入了汉江。现代开凿的汉惠渠穿城而过,老城宛在水的中央。三水绕古城,水起了涟漪,历史的长河也起了波澜,掀起过惊涛骇浪。历史的风烟俱净,它们又归于平静,平静的像城隍庙前的一池青莲,举着一段惊艳的时光。涟水或是莲水都因水而生,只有水才是这座老城的灵魂,城因水而有了神韵。现在它更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花开盛世,波澜不惊。

秋风阵阵,好像在翻阅着一部历史的巨著,叩动着我们的心扉。远处的一脉青山苍翠挺拔,河水清澈明亮。走马岭下的金牛古道和陈仓古道,在古阳平关旁的水磨湾交汇成今天宽阔的108国道,古道上的金戈铁马、商客行旅早已一骑绝尘,消失的无影无踪。108国道上滚滚的铁流正勇往直前,驶向了苍茫的远方。我们的视线随着汉水向东望去,广袤的定军大地上有日新月异的城市,有长虹卧波的桥梁,有幸福生活的人们,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相辉映。定军山与天荡山南北相对,与阳平关互为犄角之势,拱卫着我们脚下这一片秦巴热土。

秋高气爽,天地廓清。忽然觉得这高台之上,此刻正适合读书。有时候心境也是书境。当年诸葛先生在戎马倥偬之暇登上高台读书,不正是因为这里景清气明,能够安静的读书吗?杜甫也登上了诸葛读书台,此时的大唐已经没有一个能容得下他读书的地方,他的身后是一个烽烟四起的乱世。他在秋风里渭然长叹: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长(《夔州歌》)。水深火热之中谁能安心去读书呢!南宋乾道八年,正是春草离离的时候,踌躇满志的陆游出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来到当时抗金前线的汉中。山河破碎,一介书生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时事难料,最终他也是关河梦断,身老沧洲。他在读书台上,望军山,思孔明,写下了我们眼前石碑上千古流传的诗句,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灵魂之问:世上俗儒宁辨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诸葛亮的少年时代正是束发志学之时,却遭遇父母双亡,天下大乱。诸葛亮为避战乱离开了故乡琅琊,后来收留他们兄弟的叔父去世,他又颠沛流离到了南阳,在南阳郊外的卧龙岗上躬耕隐居十年。十七岁时诸葛亮拜在水镜先生司马徽门下,潜心读书。别人读书是“务于精绝”,他读书却是“观其大略”。他并非泛泛而读,而是提纲挈领求其精意,得其神蕴。他主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以致用。他常常在南阳卧龙岗上高歌巜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有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他日复一日的青灯黄卷朝吟晚诵,一边洞察天下之势,静待时机。二十岁时诸葛亮隐居隆中,此时他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心中早有了达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二十七岁诸葛亮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共谋大业,《隆中对》显露出他的宏韬纬略。从此他走上了匡复汉室,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传奇人生。

诸葛亮在乱世之中躬耕读书,一边修身养性、一边寻找安定天下的良策。年少的经历让他明白只有国治才能天下太平,这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从一介布衣到位极人臣,诸葛亮追求的是高风亮节。他在《诫子书》中写道:君子之道,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澹泊以明志,非宁静以致远。他舌战群儒、联吴抗魏、七擒孟获、空城记,让弱小的蜀汉在三囯鼎立中能够偏安一隅,就是靠他从读书中汲取的智慧。《出师表》中有他一生都在实践的兴复之效、兴德之言,有他以身许国的壮志情怀,有建安文学刚健的风骨,成为千古绝唱。二十一年的征战讨伐之后终于又回到了沔阳(今勉县)。沔阳是他人生的福地,也是他最后的归宿。当年收张鲁解西川之忧,定军山之战开创了蜀汉立国之基。现在又要在这里厉兵秣马准备北伐,整整八年,八年中他多少次上过卧龙岗去读书呢?遥想当年南阳卧龙岗上,诸葛亮一袭布衣,苦读圣贤之书,参透了格物致知。现在他羽扇纶巾,登上沔阳的卧龙岗,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也是报效先主知遇之恩,运筹帷幄兴复汉室。五次北伐都不成功,他呕心沥血也难逃历史的宿命。五十四载春秋,转身时故国已是秋风萧索,五丈原的秋风终于阖上了他人生的大书。他将身体和灵魂留在了定军山下,把智慧留给了华夏,名垂青史,成为智慧的化身。

这个秋日,我们在读书台上阅历史,向未来。黄昏来临,我们走下了读书台,回头望去,高耸的石碑像诸葛先生高大的身影,他还在沉沉的暮色里沉思着。他更像一尊神,等待着风云暗涌,借他东风重整河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行清泪,又怎能冼净蒙尘的岁月。秋风里,两座石碑更像一座神祗,时光深处的先生早已羽化成仙,供后来人顶礼膜拜。遍地英雄下了夕烟,放翁好像还在读书台上引风长吟,发出了千年一叹。残阳如血,山河雄关都披上红光的霞光。夕阳铺在水中,映红了江水,轻轻晃动着,好像英雄的热血还未凉透。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