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枫桥月初明

新闻发布2024-05-15 16:06:04读书村

日落枫桥月初明

作者|紫藤花开

“寂寂更无人”是一种安静,是一种清寂与辽远,是一种空灵与清冽,更是一种旷远与虚静的心境。姑且不论枫桥和寒山寺的历史渊源与名人轶事,诗词掌故,单就这两个名字,已是令人充满了想象与神往了。枫桥边有没有灿烂如朝霞的枫叶?枫桥是不是长虹凌波?寒山寺何以得名?寒山本身就很有意境,例如寒山瘦水。何况枫桥与寒山寺因名人的诗句,以及他们的逸闻和掌故传说,也被赋予了风雅的格调与气质,吸引着人们期待身临其境,体味诗词里的枫桥与寒山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里的“乌啼”、“霜满地”、“江枫”、“夜半钟声”这些景象与意象、意境与声韵,深深地打动了我,也因为对诗人和诗中“枫桥”的想象和向往,好奇与探究之心驱使,斜阳西下之时,终于达到了枫桥和寒山寺。首先看到的是寒山寺,唐朝的一位著名的高僧,号“寒山”,就以他的号命名,有了寒山寺。这名高僧生于陕西咸阳,云游四方,后来在天台山隐匿修行,人品诗文皆得时人推崇。传说其为文殊菩萨的化身,与丰干(弥陀)、拾得(普贤)合称

日落枫桥月初明

“三圣”。因其修行与声望影响,并且长期居住于该寺,人们就以他的号就做了这座建于一千四百多年前,梁代的寺院的名字,据说这里还有他的诗刻碑,他被成为“诗僧”。今天,我来到寒山寺,也是因敬仰而拜谒这位高僧所居之地,也因故乡曾经有这样一位高僧而有些许自豪。不幸的是寒山寺的大门已经关了,只能在围墙外仰视寒山寺的塔,慢步于褐色围墙之外,并不觉得有多么的遗憾。可能是因为我经常能看到佛教寺院和佛塔的原因吧。我居住的古城西安有大慈恩寺和大雁塔、小雁塔、青龙寺等寺院。每有外地朋友来访,必带他们参观游览这些佛教圣地,因而对寺院的庭院建筑,塔、亭、廊等等,都了然于心。但是,不远千里而来,没有进入寒山寺内,亲眼看看刻有“诗僧”诗的石碑,还是多少有些失落和遗憾的,自言自语,随缘吧。于是便决定去枫桥。沿着寒山寺外墙边的青石板路,面对冬天渐渐西沉的落日,夕阳的余晖给道路和周围的一切披上了朦胧的淡红色光晕,人在其中,如在似有似无的轻纱中行走,我心怀喜悦,还有探秘境般小小的激动,迈向心心念念了很多年的枫桥。

因为对《枫桥夜泊》的浓厚兴趣,查阅资料得知“枫桥”原名“封桥”,因为隋唐时此处漕运繁忙,往来船只甚多,夜间航道被封,因而此处的桥被称为“封桥”。吴音中“封”与“枫”同音。唐代张继在此处写下《枫桥夜泊》之后,该诗名声大噪,便把“封桥”改为了“枫桥”,此为一说法;另一说法是河边多乌桕等杂木丛生,秋天树叶变红,人们误以为是枫树,遂称此桥为“枫桥”。在我看来,两种说法都各有其理,前者较为正式和官方,或许还有文字记载可供考究;后者充满

了想象和画面感,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因而都可以接受。如果要去古籍典藏里考证和验证这些说法,考据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那将会使我探访枫桥的兴致和心情大打折扣。这样的事情就交给历史学家,或者地理人类学家去考究吧,或者,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就去研究吧。夕阳已经隐去,暮色渐渐升起,一弯细细的月亮,于朦胧的天空慢慢升起。终于来到了枫桥边!顺着河岸,远远地看到了横跨河面的一弯石桥,我不确认那是不是枫桥,快步走近,桥洞上石刻的“枫桥”二字吸引了视线,这就是让我念想了很久的枫桥《枫桥夜泊》里的枫桥啊!桥下没有船只如织,也没有熙熙攘攘的商贾行旅,只有一叶木舟横于水边,旁边水岸边的石头上刻着“夜泊处”几个大字,孤独而清冷。枫桥横跨运河,与岸边的城楼相连,一边是青石铺就的道路,孤影一弯,倒影在泛着几点灯光的水面。站在枫桥边,凝视水中的孤舟一叶,还有“夜泊处”几个字,怅然若失,甚至于“独怅然而泪下”。月亮完全升起来了,圆如冰轮,像一位静默的哲人,注视着天下的一切,于千百万年的注视中,参透世间万事的此消彼长、轮回演化;那位唐朝的高僧“寒山”,是不是涅槃成佛,如这月光一般,默默地注视着这里的一切。白天的一切隐没了,这里只有我和两三个游人,安静祥和,河水静流,桥影入水,月影随波轻浮。如果我们把寒山寺的“寒山”理解为寒山的诗作《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中“杳杳寒山道”的寒山,此刻,这里的景象与寒山寺是不是最为相得益彰?“寂寂更无人”是一种安静,是一种清寂与辽远,是一种空灵与清冽,更是一种旷远与虚静的心境。仰望一轮圆月,遥想一千多年前的寒山,是不是在这样的夜晚,坐在蒲团上闭目修行时,那些充满哲理的偈语和诗句涌到了心头,落在了纸上,我们今天才有机会透过它们,窥探他的智慧与至高的修行。枫桥边漫步、徘徊,试图体验张继南逃时夜泊枫桥的经历与心境。那时唐都长安因安史之乱而兵慌马乱,民众弃家四散,国君率众奔蜀。大批文人南逃至江浙一带避乱,张继也是其中之一。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水面。江南水乡的秋夜让这位饱受逃离之愁苦的客子感慨万分,那一声声“乌啼”不仅勾起了他多少的忧国忧民之情,也让他感叹今日逃离家园,夜宿舟船的狼狈不堪;“霜满地”何尝不让怀乡思亲;枫叶红遍两岸;与渔夫相对“愁眠”,这“愁眠”岂不也是张继自己的“愁”?寒山寺的钟声夜半响起,旅人的

“愁眠”

或许是未眠,或许钟声惊扰了浅浅的“愁眠”。辗转反侧,诗人怀念昔日的亲人与友人,如今他们可安好?他们在哪里保全性命于乱世?“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已经是昨日风景了,现在是什么样子呢?昔日的锦绣繁华,灯红酒绿何时才能再现啊?思绪穿越到了唐朝那个张继夜泊枫桥的夜晚,此时、此地、此景、此情,仿佛体验到了诗人吟诵《枫桥夜泊》时的心境。这时我才领悟到,只读文字时的体验是何等的肤浅,置身于诗人吟诵诗歌时的境况,与他所处的地点和时间,与诗人一起吟诵,诗歌所隐含的思想和情感的魅力与艺术感染力,审美意境才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浸透骨髓。这让我明白,带着诗歌旅行,去诗歌产生的地点,设身处地把自己置换为诗人,以诗人的身份重新吟诵诗歌,诗歌带给读者的体验和感染力,是仅靠阅读文字所远远无法比拟的,这也是旅行的妙处之一。圆月、清辉、寒山寺的佛塔、枫桥、水面、我

、仅有的三两个游客。静悄悄的夜色下,大脑异常清晰,思绪也异常活跃。这里是我的世界,在这里聆听高僧的教诲,体味偈语集雨的深意;与诗人吟诵,回味诗人的情感,以及文字笔画里隐藏的丰富的精神活动;在这里,凝视夜色中闪着点点灯光的寒山寺,它在河边挺立千年之久,曾经迎来送往过多少高僧圣徒;枫桥也曾接待过多少学子旅人。这里还将以它特有的建筑和人文历史气息,诗歌传说掌故滋养一代又一代带着《枫桥夜泊》而来的人们,怀着崇敬“诗僧”而来的人们。此刻圆月悬在寒山寺的塔顶,清辉遍地,整个景区仿佛落寞的诗人。坐在听钟桥上,期待钟声随风而至。然而,终究没有钟声传来。忽然想到:古人曾照今日月……。(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END—

【本文作者】紫藤花开,本名王瑞芳,在报刊和网络媒体发表有散文作品等,现居西安市。

点读紫藤花开最新文章:

·苏州博物馆——雅致之美

·草地上多了一头羊

·拙政园之“拙”

点下边链接,欣赏读书村精彩微刊↓↓↓

◇好看·读书村精彩月报(2023-11)读书村dushucun2015—鲜活·有质地·接地气主持人:丁小村

联系QQ及邮箱:12545194@qq.com

点击下面“原文阅读”阅读有趣的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