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渊环境年报“翻车”后(童渊真的存在吗)

新闻数据2024-03-01 08:38:19自考教育网

年末挂牌科创板的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通源环境,证券代码: 688679.SH )公布了a股上市后的首份年报。 尽管业绩在增长,但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令人担忧。 年报中出现了非常奇怪的乌龙。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所有在职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员工有38人。 但是,从研发人员的情况来看,硕士以上的人有51人,至少增加了13人。 可以说是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的奇闻。 另据了解,公司4月13日董事会审议通过的总部研发基地项目,实际已提前4年备案完毕,并在本届董事会前实施。 研发人员中有5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但全公司只有38人具有该教育水平的通源环境,主要从事固废污染防治修复、固废处理处置和水环境修复业务,并于去年12月在科创板正式挂牌。 2021年4月13日,通源环境发布上市后的首份年报。 年报显示,公司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8534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0.30%,实现归属净利润9042.16万元,比上年增长4.46%。 遗憾的是,通源环境年报的信息披露竟然引起了巨大的乌龙。 如下图所示,年报在《母公司和主要子公司的员工状况》中进行了明确记载。 截至报告期末,母公司和主要子公司在职人数共计889人。 从专业结构看,在职职工460人,销售人员89人,研发人员108人,财务人员23人,行政人员209人。 从受教育程度看,在职职工硕士以上人员38人,本科人,大专以下人员592人。

童渊环境年报“翻车”后(童渊真的存在吗)

【来自通源环境2020年报】同时,通源环境年报在《研发人员情况》中具体披露了研发人员数量、薪酬和学历情况。 如下图所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职研发人员108人,该数量与前一员工总体情况下的研发人员数量相同。 研发人员中,教育程度硕士以上人员51人,本科人14人,大专以下人员43人。

(根据通源环境2020年报)出现了问题。 如上所述,公司所有员工中硕士及以上人员只有38人,而研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人员竟然达到51人。 即使硕士以上的人都是研发人员,剩下的13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个看不见的小毛病表明没有检查信息披露的质量,说明监管层很重视。 另外,通源环境在临时公告和年报中都没有公开重要的通报处罚。 2021年2月1日,宣城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宣城市公共管理局”)通报处罚了招投标活动中通源环境不良行为。 郎溪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于2019年3月28日开标,2020年1月19日,建设单位郎溪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对该项目的重要岗位人员注册广域网考勤系统。 据考勤统计,郎溪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关键岗位人员的考勤达不到招标文件约定的考勤要求。 根据《宣城市工程建设项目投标人不良行为管理办法(试行)》 (宣公管理委员会事务( 2017 ) 1号)有关规定及认定标准第12条,宣城市公管理局决定对通源环境进行5点记录。

(来自宣城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招股书显示,郎溪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是通源环境2020年上半年固废污染拦截修复工作前五大收入项目之一。 举报处罚在报告期之后,但与报告期内主要项目密切相关,属于期后事项,应当予以披露,但通源环境在年报中未涉及此事项。 总部研发基地项目或董事会决议前已实施2021年4月13日,通源环境发布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决议公告。 根据公告,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投资建设总部研发基地项目的议案》。 公司表示,立足于公司整体环境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定位,进一步提高提高研发能力,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员工办公环境和研发生产环境,更好地引进技术人才但实际上,总部研发基地项目很可能在本次董事会决议前备案实施。

(来自通源环境公告)公开信息查询,总部研发基地项目可追溯到2017年。 2017年3月15日,包河区发改委公示了关于通源环境总部研发基地项目备案的通知。 根据通知,通源环境与合肥市国土资源局签署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相关补充合同,拟建设总部研发基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祁门路以北、西渡路以东,占地21亩,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公司研发楼、专家楼、人才公寓、地下车库等,项目计划投资约1.8亿元,所需资金

不仅(来自合肥市政府官网)四年前就确定并备案了投资计划,而且这个项目可能在董事会决议之前就已经实施了。 合肥市政府公示信息显示,某大佬于2021年3月24日投诉合肥市包河区祁门路与西递路交叉口东北角通源环境总部工地工程项目严重扰民。 从地址来看,被指控妨碍工程的项目可能是总部研究开发基地项目。

(来自合肥市政府官网)总部研发基地项目4年前启动规划,4年后通过董事会会议决议,董事会决议前开工,董事会审议会流于形式吗? 另外,既然4年前完成了项目备案,通源环境就应该在招股书中披露这一重大资本性支出计划,但公司没有遵守披露要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