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美好的遇见

新闻发布2024-05-18 17:04:50读书村

2024’新春特稿·读书村专栏作家展

感恩美好的遇见

周志峰作品选读↓

·金水畅流

·秦岭南坡小太白

·兴隆岭

感恩美好的遇见

作者|周志峰

董卿在《朗读者》里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遇见丁小村老师主持的《读书村》,是我在徜徉于文学路上最美遇见的良好开端。2016年1月,诗人朋友李燕看到我写的散文,随即给我推荐了《读书村》公众号。沉浸其中,我被读书村“有质地、有真意、不嘈杂、不庸俗”、“安静优雅阅读、鲜活纯净写作”的十分接地气的写作理念所折服,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每一期的文章。读了几天,那些鲜活、质朴、接地气的文字感染了我。我就忐忑地向《读书村》投出了我的第一篇稿子《有个仙境叫普达措》。没想到,过了两天,稿子被登载了《读书村》头条。这对我一个无名小卒来说,是多么巨大的鼓舞啊!从此我与《读书村》默默厮守七年整,如胶似漆,不离不弃。渐渐地给《读书村》写稿,给文友点赞,阅读、转发每天编辑的文章,成了我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偶有新作,我第一时间投给《读书村》,从来不主动投给其它平台。因为是读书村培养了我,我首先得感恩《读书村》。尽管我一个人支撑不了《读书村》,但我相信有“一个一个的我”默默支持《读书村》,她会因我们而更出彩!遇见丁小村和读书村众多文友,是最美遇见的继续。那时,在二村(读书村、丁小村)文学交流群,丁老师会不时抛出一些讨论主题,让大家在群里各抒己见,畅说欲言,充分地相互启发、碰撞,相互激励、前行。老师偶尔会以某一篇文章为例,倡导大家就文章的章法、用词用语进行深入剖析,寻找最佳的表情达意方法。主持人丁小村从来不以著名作家自居,不以编辑公众号劳苦自居,从来不做任何人的文学教父。当你疲惫了,一半月不见你的新作了,丁老师会温馨提醒你,有新作随时发来。告诫你许多作者在读书村得到了提升,写作数量、质量不断创新高,作品也大量在各种纸质报刊发表,被广泛传播。还有很多作者默默耕耘,收获丰厚,积累了作品数量,形成了作者品牌,具有了专业写作的精神气象。当你有所倦怠,丁老师会告诉你:写作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时间能够检验一切。当今社会日益浮泛而且消费主义流行,如何在这种泛滥的生活之中找到自己写作的立足点和人生的目标或者快乐,值得每一个写作者思考。当你信心不足时,丁老师会给你加油、打气: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但并不一定在所谓“文坛”上,因为写作也是一种热爱和享受,文学是一种积累和传承,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独立写作都是有意义的。这样的谆谆教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默默地滋润着你的心田。你还会沉沦吗?唯有振作精神,唯有奋起直追,唯有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孤诣。

作者周志峰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和村里的许多文友成了不曾谋面的熟悉的朋友。忘不了协助老师每天第一时间转发读书村文章的“落雪”乔文丽;忘不了西乡教坛闪亮的文学新星周永兰、杨世清;忘不了省作协培训班同学《西乡月报》编辑毛艳;忘不了一起网络投票、一起出版散文集的白衣天使梁红梅,忘不了她那充满疼痛感的文字;忘不了陇南硬汉任宏斌怀念父母的那些柔软的文字;忘不了把写作融入生活的秘书长周燕;忘不了在花树下跳舞的宋丹丹;忘不了聪慧而不平凡的宁笨笨;忘不了潜心读书、精致写作的陈婉君;忘不了会码字、会生活,把生活过成诗意盎然的廖晓梅、简简风、孙芬玲;忘不了举止优雅御风而行的小茉莉任亚敏;忘不了磁性嗓音小说高手汉青石九德;忘不了会扭秧歌的陕北辣妹清涧叶子刘桂莲;忘不了诗生活丰富多彩的王小明;忘不了宽厚朴实的王旭清;忘不了独立独行的摄影大师黎明;忘不了热恋读书村、痴心不改点赞、评论、转发的热心读者珍珍;忘不了创作丰硕、收获满满的南郑作家群:温情有礼的昱村、谦和知性的春霞,读史明理的晓亮、军旅锦笔的相华、留住乡愁的邹坤;忘不了讴歌生活的王印明大哥;忘不了寄情“时光里”的凌子、阿呆、杨菁;忘不了沔州文坛新秀许江涛、罗文冠;忘不了能歌善舞的紫柏百灵何莹、田园诗人淑华;忘不了奋战江口疫情一线的老乡作家杨雪峰;忘不了风流倜傥的驻村书记王全纲、温文尔雅的草根诗人裴祯祥;忘不了笔耕不辍的教育同仁叶志俊、扎根电厂的老乡作家牛子文;忘不了深入基层的小说行家袁桂生、不亢不卑的女诗人郭晓芹;忘不了以描写秦岭女子为素材,展示现代女性顽强拼搏精神的陈永明;忘不了地质专家唐永忠;还有一生命运多舛、阅历颇丰的旅京儒商程宏安,旅居国外的美女作家郑西宁;资深作家李汉荣、朱军、刘建、刘章建等也不时在群中闪现,给村里带来经久不息的亮光。更忘不了故乡洋县的小伙伴们:李雪如、任俊峰、靳红铃、王汉峰、张玮、雍建军、金豆豆、阿巧、阿树、春花秋月......这一串串名字如同滴落在采风路上的颗颗汗珠,散射着晶莹的光芒。昔日船工号子震山震水、今朝一江碧水送关中的黄金峡,千里秦岭古船镇、四宝栖息美家园的华阳,中华第一代炎帝魁隗氏出生地朝阳山,出山捷道栈阁九万余间的灙骆古道,两汉三国古战场......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遇见他们,我就遇见了更多的洋州奇山异水。遇见他们,我就遇见了创作的源头活水。更美的遇见,是通过小伙伴们遇见了家乡的两位知名大作家:小说家杨志鹏和诗人李东。少年时代就知道杨志鹏的大名,知道蔡伦封葬地洋县龙亭文脉绵长,出了个全国有影响的军旅作家。谁想到,四十年后我们成了朋友。认识杨老师源于黄金峡。那时,杨老师正在酝酿鸿篇巨制《汉江绝唱》,第一次回故乡九十里黄金峡采风,我有幸奉陪。此后多次采风,我都紧随其后。杨老师的高风大德深深感染了我。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当我出版散文集《鹮舞汉江》时,要写一篇序,出版时间近在咫尺,我想请杨志鹏老师写,可我知道他当时正在进行《汉江绝唱》第二次改稿,不好张这个腔。作协主席李雪如和他沟通,没想到杨老师很高兴,愉快地答应了,不到一周就写好了。后来我才听说,杨老师放下手头的书稿,利用两天时间集中阅读了我的文集,夜深人静时加班写下了那篇序言。有两次采风,诗人李东专程从西安驱车参加,我们逐渐相识。后来,李东主持了“天汉文萃”九本散文丛书的出版,我有幸忝列,和李东联系就更频繁了,我们也成了好朋友。

周志峰作品

作者周志峰可以说我遇见洋州,行走于山水之间,描写家乡的大美生态始于黄金峡。写下大量关于黄金峡的散文,还得感谢遇见了渭门的楚勇。楚勇大哥是我们采风的向导,装了一肚子汉江航运的故事,还是黄金峡最后一名太公,谈起24滩的惊涛骇浪如数家珍。2021年,引汉济渭黄金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即将于两年后竣工蓄水。那时,汉江第一峡——九十里黄金峡高峡出平湖,江峡里的二十四个望娘滩将永远葬于水底,旖旎秀美的金峡风景,亦将随之和河滩的怪石一道永远葬于水底,与之俱去的还有美丽的传说、浓郁的乡愁、深厚的黄金峡航运文化。这些东西失之可惜,需要有人用笔记录下来,留给后世。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或许会从前人的文字里复活这些珍贵的记忆。于是,2021年开始,洋县作协组织骨干作者先后深入黄金峡采风20余次,每次都少不了我的身影,每次回来我都会写出新作品。渐渐地,为家乡山水风物、人文地理树碑立传,似乎成了我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我的脚步也渐渐踏遍鹮乡大地。随之,开始了大量洋县本土生态散文的写作,一发不可收拾。

多年的行走与实践证明:敬畏文字,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是最便捷的写作之路。文字串联今古、记录历史,是跃动的音符,是沉淀的智慧。在这其中我固守着一些原则:须以严肃恭敬的态度敬畏文字,不失毫厘,不错用标点,尽量不写错别字;以谦虚谨慎的品格敬畏文字,字斟句酌,准确表达,反复修改,锤炼语言;以责任意识的自觉担当敬畏文字,朴实不失厚重,坚决不写漂浮空泛的文字。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不写,非得费尽功夫了解清白再动笔;大而化之,勉强为之的不写,非得多次深入细致观察再动笔;捕风捉影道途说的不写,非得审慎细察刨根问底再动笔。越是无所用心,清静无为,越能写出好的文字。我的脑畔始终回响着我的文学道路引领者丁小村老师的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正是敬畏这些原则,才有了我的自信执着和孜孜坚守。有朋友劝我另辟蹊径,写一些易于发表的千字文,我一笑了之。我就是喜欢记录身边的自然、山水,记录这片热土的人文、地理,喜欢探索、游历家乡的山水胜景,然后钻进去,细察,深挖,停不下来。我在想,鹮山鹮水就是一座富矿,也是我身处家乡最美的遇见。也许余生我会醉心其中,根本止不住寻寻觅觅、勘探深挖的脚步呢!感恩美好的遇见,感恩美丽的你们。

2024’新春特稿·读书村专栏作家展

点读↓

·程宏安:《踏雪寻梅》·黄卫君:《五十年来成一梦》·裴祯祥:《漫长的告别》·王印明:《文学相伴岁月生香》·廖晓梅:《书写我的热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