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还看自家山

新闻发布2024-05-19 17:04:43读书村

归来还看自家山

归来还看自家山

作者|王印明

邂逅文友栋,纯属偶然。那是三年前,因为彼此爱好文学,看到他在“读书村”平台发表作品,出于对本县文学新人的关注,我便主动与他联系。随后,他的一些作品在报刊上刊登,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久就加入了县作协,机缘巧合我们终于有了见面的机会。他性情温和,平易近人,虽说曾从政多年,却没有一点儿官架子。我便有了一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美好感觉。至今想起来,就觉得非常亲切,非常自豪,这可能与他个人修养有关。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二〇二〇年四月,县作协组织新会员到元墩龙湾采风,一是搭建沟通平台,让会员相互认识了解;二是通过采风活动,激发新会员的创作热情。栋是新会员,自然也在其中。他朴实大方,谦虚随和,不仅提供车辆帮助,还热心为会员们服务。从此,只要作协有活动,他都积极主动参加。他十分儒雅,无半点矫作之态,大家都愿意和他打交道。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没有一点拘束的感觉。壬寅年初夏,县作协与退役军人事务局协商,将当地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事迹编纂成书。抗美援朝过去七十二年了,由于他们年事已高,或卧病在床,或失聪失忆,有的居住地山高路远,采访难度可想而知。当时,我心里七上八下,确实也没底,当我想到栋有过丰富的军旅生涯,而且长期担任地方领导职务,政治觉悟高大局意识强,尤其是干事既有原则也比较灵活。于是,便请他帮忙。栋性格直爽,毫不推辞,增加了我的自信心。初夏时节,惠风和畅。我们一行五人,怀着对英雄的无限敬仰,迎着朝阳翻山越岭,直奔北山茶店镇。按照既定的方案,先行试点摸底采访。英雄可敬。栋视他们为战友和亲人,手拉手推心置腹地拉家常,通过让他们讲故事,勾起他们尘封的记忆。在香七沟村,侯兴发老人身体状况不好,记忆模糊。于是,栋让他讲个故事。老人思索良久,突然想起了一个借簸箕的笑话。记忆的大门被打开,他零零碎碎讲了很多,成为有价值的素材。

目光坚定,说干就干,这是军人一贯的优良作风。紧接着,我们又采访了三个老兵。晚上九点多返回后,栋不顾疲劳,熬夜写出了《侯兴发:香七沟走出的勇士》《田清田:把弹药送到前线》两篇初稿。当第二天把稿子发给我时,让我惊讶不已。我看到了军人本色和担当,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于是,我让他在作协群“亮相”,当作了采写的“范本”。随后作协江涛也接连发了两篇稿子,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此刻,作协抽调的三十余名作者群情振奋,热情高涨。在县上召开动员会后,立即根据分组,迅速深入到全县十三个镇五个单位,还有在汉台,共计七十多个抗美援朝老兵的家里,进行面对面采访,搜集珍贵历史资料,利用休息时间,积极撰写稿件。为了着力提高采访技法和文稿质量。栋充分发挥自身文学基础扎实,军旅体裁熟悉,军事常识丰富的优势,苦口婆心对采访中出现的问题诸如引导启发回忆、开篇导语冗长,经典战例缺欠,篇幅过于短小等普通性问题提出建议和指导。另外,他还积极出谋划策加快工作的推进,为《致敬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中的勉县记忆》按时付梓印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回想起来,栋真是功不可没,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和军人优良的作风,这也是对他优秀人格的一种肯定。然而,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不可预见的因素太多。有一段时间,没有栋的消息,心中很惦记他。后来才了解到,去年疫情肆虐时,他远在青海的岳父岳母先后“阳”了,他不顾危险携妻子前往照顾,以尽人子之情。由于老人年岁已高,还伴有基础病,终究未能挺过去,到了年底陆续病逝。尽管我与栋相处甚好,但他从不愿给亲朋好友添麻烦,独自和家人伤心地料理后事。后来,我从他的文字中知晓了他和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看似散漫的文字,我看见了他的铁骨柔情,心底里更加敬重他,盼望着疫情早日过去,我们相约春天里,再叙友情。忽然,有一天,他发来邀请,说从外地返回,请作协的文友到他家里喝茶聊天,还要亲自下厨,为大家露一手……,话还未说完,我就急不可待地满口答应。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只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尤其在浮躁的社会里,人与人的交往常常以金钱、权力、地位为标准。人与人的关系大多是以利益为前提,便显得十分虚伪。只有心灵相通,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成为良师益友。人生在世,感恩遇见。我相邀会员数人,像走亲戚一样去栋家。栋热情迎接,一阵寒暄后,让战友辉陪同我们到后山上转转,他当起了伙头军给我们做起了饭。前几天刚下过雨,天空洁净,清新自然。远山近树,郁郁葱葱,很有精神。时至中午,半山腰里的天灯寺佛塔,云雾缭绕,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脚下蜿蜒曲折的道路,干净的一尘不染。路旁的枇杷树挂着橙黄的果实,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很想像小时候一样爬上去摘些果子,可是在佛门圣地,便放下了心中的虚妄杂念。我们边走边看,坡上的路越修越宽,道路铺设了沥青,路边生长着花草树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黄家沟人的幸福生活。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巨型的鸟巢,里面还有三个大小不等的“蛋”,这种独具风格的创意为旅游提供了优质的资源。不知不觉,到了一个平台上,上面铺着绿茵茵的草坪,中间有一个波浪一样的棚子,在山顶上奔腾。清风拂面,山上的景色澄明。山下的城市灰蒙蒙的,尘埃甚嚣尘上,只有这山野里清新、透明,如仙境一般。此刻,呼吸着山野自然的纯香,让我们的心里也变得澄净清澈,忘记了生活的烦恼和忧郁。栋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入伍,在部队考上了军校,辗转于长城内外雪域高原。后来解田归田,回到了天荡山脚下定居。这便应了那句老话:兔子满山跑,终归回老窝。

栋爱文学,喜欢看书,在客厅里,在卧室里,到处都有书籍的影子。他带我们参观时,最明显的是家里木制品多,而且都是实木做的。他还收藏了很多的石头,栋开玩笑说,他是土命,一生就喜欢木头和石头。其实,我们来自乡村,为了生活奔波,只是栖居于城市,但内心依然记着乡愁。等我们老了回到故乡,回到那个曾经再熟悉不过的地方,重拾童年的记忆,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才能使灵魂变得洒脱、超然。其实,土命的人,更应该与土地,与自然和谐共生。聚为缘份,聚为情义。栋有一手好厨艺,桌子上摆满了菜肴。席间,杯盏交错,言谈甚欢。他告诉了一个大好消息,说儿子的工作终于落地了,一家人都很称心满意。我们频频举杯,为他人生的圆满庆贺。高兴之余,大家有些遗憾,他儿子在成都扎了根,他也要前去共同生活,以后大家见面的机会可能就少了。但栋半开玩笑地说:当兵的时候四海为家,战友情深令人难舍难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天大家因文学相识,因文学相聚。不管过多少年,我们还会再次相遇!这可真是:“身行万里半天下,归来还看自家山”。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事变得模糊不清,有些人也越走越远,然而,人生一知己,足以慰风尘。天下浩荡,群山雄壮。青山不老,人生壮阔。多少年后,栋还会在天荡山下笑脸盈盈的迎接我们。我们依然会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谈笑风生,激扬文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