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后再出发

新闻发布2024-05-27 15:04:56读书村

十一年后再出发

作者|刘泉

2012年6月30日的清晨,我拉着行李箱,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期待,在一群好友的簇拥下,坐上了开往杨凌火车站的公交车。临别之际,友人们千嘱咐,万叮咛,一句句饱含深情的祝福不时萦绕在耳畔;当公交车即将发动之际,我仰望了一眼那座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大门。蓝天白云下,高大、雄伟的北校门,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力量。车缓缓地行驶在五台山的环山路上,朝着火车站开去,望着车窗外熟悉的一切,顿时四年来在西农的每一个瞬间,在此刻如同一个个银幕镜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一个个青春记忆,那一个个精彩瞬间,是那么难忘,那么地珍贵。当我还沉浸在回忆中时,公交车已到了火车站,我拉着行李箱朝车站大门走去。四年前的2008年,那个八月的夏天,那个炎热的早晨,在父亲的带领下,我首次走出生活了十九年的洋县,远赴异地求学,从此开启了人生的一段新征程。而今,四年后的我却一个人独自离开这里,再次踏上不知结果的征程。这座车站,是我人生梦想的开始,见证了我的人生旅途中一段难忘的岁月;这座车站,也是我学生时代的最后一站,从此我告别校园,步入社会,融入社会的大熔炉中。伴随着火车的启动,我的学生时代到处结束,再见西农、再见杨凌,再见我的大学岁月。坐在车上,我心里憧憬着、期待着,我坚信我一定还会再回来的;岂料,人生漫漫,归来无期,这一走就是十一年。十一年里,我的人生经历了太多,求职路上我走南闯北,到处奔波:为了生活,我忍辱负重,经受了很多磨难。然而,无论我身在那里,无论我经历了多大挫折,我始不曾忘记母校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时刻期盼着,回归母校的那一天。(一)今年4月初,为了筹划明年将要举行的90周年校庆,母校计划召开90年校庆启动仪式,并隆重向全国的校友发出邀请。获知消息的我,第一时间便和母校校友会取得了联系,报了名。随着回母校的日子一天天越来越近,我的心也激动起来。十一年了,一个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母亲,盼望着,盼望着,这一天就要实现了。4月15日下午下班后,我以最快的速度飞奔回家,背起早已准备好的行李直奔高铁站。安检,进站,等车,随着一系列程序的结束,我乘坐的列车也出发了。穿隧道、过架桥,列车在夜幕中疾速飞奔,一个小时的车程,转眼间便到了西安北站;车上,学校老师早已和我取得联系,安排接送的大巴早已等候我多时,出站后我便直奔乘车区;远远地,我便一眼看到一辆写有母校校名的中巴车赫然出现在眼前,十一年后,再次看到母校的校车是那么的亲切,脑海中立即回想起当年大学时间,坐校车的情景。

十一年后再出发

“同学你好,欢迎你返回母校参加活动”,接车老师亲切的话语,同行校友亲切的握手,瞬间在我的心里掀起一股暖流。一路上,大家七嘴八舌,互相问候,言语中尽是回忆的味道。夜幕中,车窗外西宝高速沿途两侧的高楼,村庄和道路在点点亮光中尽收眼底,然而我的心却早已飞回了母校;晚上大约10时,当高速路口“ 杨凌” 二个大字赫然出现车前方时,大家忍不住欢呼起来;“到了、到了,终于回来了”,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发给未能回来的校友。校车行驶在神龙路上,路两侧灯红酒绿,沿途修满了高楼大厦,路边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然而,十一年前我再校时,这条路沿途还是农田;十一年后,路还是那条路,却已是另一副模样。由于夜色已深,接车老师直接将我们送到了将要下榻的,位于渭河边上的田园酒店。完成了登记、入住等手续后,学校老师为我们迟到的几位校友准备了简餐。餐桌上,大家相互介绍,共同回忆。随着一杯杯美酒下肚,醉意朦胧中我们又一次不约而同地聊起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共同的回忆。(二)16日清晨,天未亮,我便早早地醒来了,难掩内心激动的我,去餐厅简单地吃了早餐,便独自一人朝渭河边走去。漫步在渭河边上,看着昔日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的渭河滩涂,如今草木丰茂、景观优美,放眼望去尽是文化雕塑和栈道;原来残破、荒芜的水运中心,也变得秩序井然、设施新潮。太阳渐渐冲破云端,放射出弯道光芒,折射在渭河河面上,掩映出万道晨光,波光嶙峋的水面上星星点点,不时泛起道道涟漪。此时此刻,我不禁心生无限感慨,回忆起那些岁月里周末和同学一起来此游玩的情景。此时此刻,我忍不住拿起手机,拍下这眼前的美景,分享给同学们。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恋恋不舍中,我告别眼前的美景,前往酒店门口乘车前往北校区。时隔十一年,再次乘坐在校车上,仿佛又回到当年的学生时代。校车沿着邰城路,一路向北,直奔母校北校区。窗户外,邰城路两侧的美景尽收眼底。邰城路是一条贯穿杨凌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动脉,北起渭惠路,南到渭河水运中心,是连接西农北校和南校的必经之路。在校期间,我不知道多少次往返于这条路上,这条路上留下了无尽的回忆。至今我犹记得,那时的邰城路两侧,除了南校附近比较繁华,越往南越荒凉,路边尽是农田和村庄;而今,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层住宅楼,一间间装修考究的门面房,一棵棵整齐划一的行道树,无不彰显这座农科城的现代化气息。

穿过陇海铁路桥,便来到了直达北校门口的西农路。西农路是每一个西农人除了校园来得最多的地方,这条路因西农而兴起。每当学生在校时,这条路上人流如织,繁华热闹,而一旦到了寒暑假,便门可罗雀,冷清萧条,路两边的商户也会关门休息。我在校读书期间,这条路还两边全是高大的新疆毛白杨,一年四季除了春天,其他季节都在落叶;路边人行道的地砖也是残破不全,有的地方还有裸露的土面;而今,柏油铺设的路面平平坦坦,路边的白杨树全部换成了形态优美的国槐树。人行道上地砖划一整齐,还增设了歇脚长椅,现代化文明城市的气息浓郁十足。转眼间,五台山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远远望去,北校大门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几个鲜红大字,异常醒目,显眼。车绕过五台山环形路,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北校校门,十一年过去了,这座熟悉的大门依旧如此,唯一不同的是校门两侧的银杏树长得更粗,更壮了,碧绿的新叶已爬满了枝头。驶入大门,一幕幕熟悉的场景再次浮现在眼前;郁郁葱葱的柏树群、高大挺拔的梧桐树、雄伟壮丽的三号楼还有那一栋栋熟悉的建筑物,无不诉说着这座校园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三)按照学校计划,16早上的主要活动是给建校元老于右任、辛树帜等前辈敬献花篮,朗诵学校奠基碑,合唱老校歌等仪式。校车停靠在三号楼东侧,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和校友们缓步来到三号楼前广场,面向学校首任校长于右任先生和两度担任校长的辛树帜塑像敬献花篮,表达了大家对二位老校长的无限怀念和追思。在学校奠基碑前,大家一起朗诵了奠基碑碑文,震耳欲聋的朗诵声回荡在校园里,直冲云霄,回荡在每一个西农人的耳畔。仿佛把我们带回八十九年前,一群在有志之士,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无限担忧,怀着发展农业,振兴国家的济世情怀,始终坚持“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大学理念,在西北腹地建起这座农业学校,培养高质量农经人才的豪迈初心。“巍巍乎高岗,巍巍乎高岗,乃在后稷公刘文武周公之故乡”,由我校第四任校长的周伯敏撰写的老校歌时隔80多年,再次被校艺术团的老师们演奏出优美的旋律,无不给人以奋进激昂。当全体校友一起合唱起这首旋律动听、歌声优美的老校歌时,大家的内心深处无不高亢盎然,迸发出无限的力量,也表达出大家对母校的文化自信和对母校事业发展越来越好的美好祝愿。“看镜头、来茄子”,随着摄影师手中一个个快门声的响起,一张张珍贵的校友合影被定格在永恒的影像中。中午,在南校区艺苑餐厅,母校给大家准备了丰盛的午餐。老酸奶、饸络面、桑果汁、裤带面,应有尽有。大家开心地吃着,聊着。十一年后,再次坐在母校的食堂里,品尝起当年那些熟悉的味道,口腔里,味蕾上满是美好的回忆。当杨凌最有名的特色小吃“旗花面”端上餐桌时,大家你一碗,我一碗,顷刻间一扫而光;来自北京的武功籍校友蒋明海,一口气连吃了8碗才放下碗筷,心满意足地说:好了、好了,吃饱了,实在吃不下了,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下午各学院举行了座谈会。当我和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纪的校友们坐在一起时,没有半点违和感,也没有年龄上的代沟,大家共同的回忆就是那些年,一起经历过的点点滴滴。会上,大家回顾了各自在校的求学经历,并感怀母校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培养,同时,分享了自己目前的工作,生活。并对母校的未来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很多意见,希望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继续努力,共同推动母校的繁荣发展。(四)晚上,随着各项议程的结束,我终于可以空下来,去校园里看看,走走。早已联系我的大学恩师辛亚平教授已在校门口等候我许久了。岁月荏苒,风雨沧桑,十一年后,当我再次紧握住辛老师那双温暖而又敦厚的大手时,一股暖流流淌在心田,凝视着辛老师瘦削的脸庞,白发尽染的双鬓,我的心为之一颤,不禁感叹起岁月的无情。当年在讲台上那个风华正茂的辛老师,如今也老了。在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同漫步在校园里。从校门口开始,我们边走边聊。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高大建筑物、那一排排笔直、高大的行道树,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林荫小道依旧如此,仿佛还停留在十一年前我离开时的情景。唯一不同的是,那一个个穿戴新潮,打扮时尚的,充满着朝气蓬勃的年轻脸庞,不再是当年的我们那批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批批人走了,一批批人又来了。而正是这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的西农学子们他们,始终坚持“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大学理念,坚守“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教育初心,践行“诚朴勇毅”校训,形成“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走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道路,为干旱半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走至八号教学楼后面时,新修的葡萄酒学院、理学院、综合实验楼等建筑映入我的眼帘,当年我离开时此次还是一片试验田,而今这里已是环境优美,整洁光亮,成为学弟学妹们又一个学习的好场所。走进教室里,母校的莘莘学子此刻正在专心致志、埋头苦学,我们的到来,丝毫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走到,我曾经住了四年的宿舍楼前,我提议辛老师为我拍张照留念。当年我住过的那栋小红楼,经过内外装修已经换了一种风格,外观新颖,潮流,和周边环境紧融为一体;在西区雕塑、运动场,操场,我有一一合照留念,留下这珍贵的回忆。十一年前我离开校园时,那些胳膊粗细的行道树,而今已成长至“海碗口”大小,树冠庞大,遮天蔽日;我和辛老师走在这浓浓的树荫下,此情此景,不禁想起了十五年前那个夏天,父亲送我来学校报到,那天晚上,我和父亲在校园里散步的情景;夜幕下,我们一老一少相互偎依着,身影被身后的路灯拉得修长。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心情,此时在我旁边的是恩师,而我的父亲早已故去多年。

(五)有聚就有散,聚是一把火,散是满天星。16日早上,在圆满完成了各项事宜后,校友们纷纷踏上了各自的返程。离别之际,大家再一次,互相叮嘱,回去了也好好工作,常联系。和大家告别后,我便独自一人直奔高铁站;站在公交车站等车的间隙,我不禁又回忆起十一年前那个早晨,友人们送别我的场景。十一年前,满是期待和憧憬,十一年后更多的是平静和回味。短暂而又美好的三十多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我期待了十一年的母校回归之旅,也在美好中结束。十一年的时光,匆匆一瞥,既是漫长又是仿佛是短暂的。十一年来,我先后经历了多次尝试,最终确定了人生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十一年来,我先后去过多个城市,接触和认识了更多的人,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我的才干。虽然相比于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校友们,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自始至终不曾忘记我是一名西农人,无论走到哪里我都牢记“诚、朴、勇、毅”四字校训,始终做到表里如一,努力奋斗,刻苦拼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母校的尊严和声誉。昔日我以母校为荣,今日母校以我为光。而今,离校十一年的我已过了而立之年,作为我人生道路中的一个阶段,在西农的求学经历无疑是一段独特而又宝贵的经历,也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西农的四年,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她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认识到作为一个人,他的使命是什么,他应该怎么样走完自己短暂的一生,他应该为这个社会做什么。毕业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十一年来,我的人生有曲折也有辉煌,但每一步我都脚踏实地,从容走过;而在未来的人生征程中,我将会经历更多不可预测的艰难困苦和人生挫折,但在母校宝贵的求学经历将成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无穷动力,也将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记忆,永远激励着我在十一年后的今天,继续在追逐人生梦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我期待着和母校的再一次重逢。(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