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兴势·马道梁

新闻发布2024-06-08 23:05:13读书村

汉王·兴势·马道梁

作者|周志峰

1汉王山,古称兴势山,亦称马道梁。

据传,西汉高祖刘邦成就帝业前,曾在此山梁据险筑城御敌,屯兵练马,形成马道。之后,这条高岭就与“汉”字结下不解之缘。在这里流传着的许多故事,都与两汉三国有关,自然也就留下了关于刘氏王朝的许多风物和传说。

​汉王·兴势·马道梁

2汉王山的马道梁至今有许多与刘邦有关的地名,如支锅石、马驹崖、饭菜垭、上马石、汉王城等等。这些地方都在汉王山主峰方圆五公里的范围内。

相传,楚霸王灭秦,论功封赏。因其猜忌刘邦有野心,就封其于偏远的汉中做诸侯,称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41县,国都南郑。刘邦很不高兴。次日就带上自己的部队,疾走灙骆道,奔向汉中。几天后,过了华阳驿,翻过牛岭,沿途没有可安营扎寨的村庄,只好风餐露宿,天黑了席地而卧,捱到天亮再出发。刘邦的坐骑玉追马怀有身孕,即将临产,所以队伍走得特别慢。这一天,到了马道梁,从一座马鞍样的山头穿过,只见前面山脊比较平坦,平地上长着三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黑石头,呈三角形分布,高低大小几乎一致。兵士把行军锅塌上去,锅沿与石头边缘竟然严丝合缝,刚好支起锅,烧火做饭。因为刘邦的军队曾经在这里支过锅,做过饭,这个地方就叫“支锅石”。此后历朝历代,过往客商行人常在此歇息,借此做饭。那三个黑石头至今犹在。

趁埋锅造饭的间隙,刘邦的马夫夏侯婴把玉追风牵到支锅石西侧半坡,找了个青草繁茂的地方,准备让马饱餐一顿。孰料,转眼间天上乌云密布,接着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眼看暴雨将至。刘邦放心不下怀有马驹的玉追风,也寻了过来,准备亲自守护它。他们连忙找了个石崖,把玉追风藏在石崖下,免得被暴雨淋坏了。谁承想周围大雨如注,滚石溜坡,山洪滔滔,支锅石周围和玉追风避雨的地方却滴雨未落,士兵安全,龙驹无恙。那天夜里,玉追风顺利产子,母子平安。后来,当地百姓就把玉追风产驹的石崖,取名“马驹崖”,至今这里还叫马驹崖村。得到天助,顺利产下马驹后,刘邦心里大喜,认为这个地方是个风水宝地,就在这里忙着勘察地形,准备安营,休整军队。

汉王山原本是古灙骆道上一个寂寂无名的山岗。从华阳牛岭向南分出的一支山脉,在道士岩、小龙山撑出巨大的隆起,高可摩天,险峻而峭拔,然后缓缓逶迤南来,到了汉王山再次隆起,主脉折向东南的贯岭——麻洞梁一带,止于酉水河谷,支脉继续向南,经过马道梁——饭菜垭——偏岩一线徐徐缓降,直至四郎田岭、清凉,止于灙水河谷。灙骆古道出了八里关黑峡,由大店开始攀登七盘坡,在水田地爬上了汉王山附近的山垭。从这里到马道梁南侧的饭菜垭,环绕汉王山,形成许多山湾、丘峦、平埫,地形复杂,适合排兵布阵,跑马练兵。屯兵汉王山,东达贯岭、焦岩山,可控酉水河谷、八里关河谷;南则居高临下,可控灙水河谷、洋州盆地,进而可控汉中平原。这真正是苍天赐予的战略高地、龙势兴旺之地!

刘邦决定留在这里,秣兵历马,休养生息,伺机东山再起。后来,就在汉王山筑城扎寨,整修了一条跑马道,北起水田地,南到饭菜垭,环抱汉王山。还在支锅石与汉王山主峰之间的三个山峁筑了烽火台。官兵静心苦练,张弛有度,很快就提升了战力。水田地马道起点有一块巨石,两米高,半间房大。刘邦看到新招的兵士不敢上马,一剑劈下去,石头竟然裂开一道一米开外的通道,牵一匹马进出刚刚好。从此,新兵就登上石头,一步跨上马背,驰骋在汉王山的马道上。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兴势山,也叫汉王山,山顶安营扎寨的地方叫汉王城,那块石头就叫上马石。上马石至今还矗立于水田地的山垭。

一天,刘邦的骑兵在马道梁南侧的山垭休憩,埋锅造饭,兵士们横七竖八躺在地上晒太阳,马儿摆着尾巴在山垭吃草。忽然,从马驹崖方向走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他的手里提着一只扁扁的小木桶,盖着盖子。有兵士上前盘问,老者说他是给刘邦的军队送饭来的。士兵们哈哈大笑:“老伯,您不是在开玩笑吧?我们上千人的队伍,您那小木桶还不够一个人吃。”老者摆摆手,说:“你们吃着看嘛,一个一个上前舀。”兵士们就半信半疑排着队上前,前一个舀完,后一个续上。就这样一直舀,桶里的饭菜怎么也舀不完。最后一个士兵舀完,端起饭桶翻了身,想看看里边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刹那间,桶里涌出一股股饭菜,流得到处都是,一直填满了垭豁,足足有一丈来厚。士兵们急忙找寻白胡子老者,老者早已无影无踪了。从此,人们就把这里叫饭菜垭。

如今,从洋县城去汉王山,走过四郎黄土岭,开始慢上,过了偏岩,来到汉王山脚下的饭菜垭,沿着山脊,你会在马道梁一一找到支锅石、马驹崖、烽火台、汉王城遗址,翻过了汉王山主峰,下行向北,在水田地还可以找到上马石。

3汉王山南侧的马道梁和东南侧的贯岭就像两条长龙。龙头昂首聚会处,正是汉王山主峰的两个小山峁。

东南侧的贯岭至汉王山主峰之间的广大地区,至今还遗存有歇马坡、磨刀石、试剑石、斩龙垭、蟒丈崖、红水渠、黑沟等地名。据传,它们与刘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话说刘邦当年带士兵从贯岭向汉王山行军,走到两角山山根,天欲暮,人困马乏,就准备在这里安营扎寨。刘邦把玉追风拴在坡跟的大树上,拿起自己的赤霄剑在树下一个碾盘大的石头上磨了起来,坡前平地上也有一块大石头。磨了好一阵子后,刘邦想看看剑锋怎么样,一剑砍下,平地里的大石头立马劈为两半。这块石头后来被称为试剑石,磨刀的石头被叫做磨刀石,安营的地方被叫作歇马坡。如今,那棵两千多年的大树还在,树干四五个大人都合围不住,磨刀石还仰卧在树下,试剑石四周被开垦为冬水田,劈为两半的石头还在水田中间。

休整一夜,翌日继续赶路。队伍爬上贯岭的一个垭口,只见一片花石崖从山下壁立起来,直到半山腰,形成这个垭口。岩上有洞,幽深莫测,向外喷着丝丝冷气,让人望而生畏。忽然,探马来报:“前有白蟒当道,全军骇然,裹足不前。”刘邦赶过去一看,只见一条银白色巨蟒横卧两山之间,蟒身有筲桶粗,如如不动,不伤人,也不让道。刘邦勒马想转身绕过,可大蟒始终挡在他前面。刘邦再三央告,大蟒拒不让道。刘邦顿时性起,怒发冲冠,抽出宝剑,挥手剑落,把白蟒从正中间斩为两段。一道黑气冲天而起,一股鲜红的血水喷射到右侧山沟,淌了几里地。

刘邦令人挪开白蟒继续赶路,快到汉王山下,刚进入一条山沟,光天化日忽而变得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刘邦大惊,忙令军士原地休息。只见一道黑影横空出世,翻卷着一团墨云,大声诘问:“汉王,吾乃修炼千年的白蟒,原欲向你讨封,你却无辜害我性命,你将与何处还命?”

刘邦一听,惊了一身冷汗。心想:这深山野沟,斗起来不不一定是白蟒的对手。只有到了平地,才能施展开拳脚。忙说:“山间局促,平地还命!”白蟒闻言,化作一道黑气向东蹿去。

一百余年过后的公元前45年,茂陵名门望族王氏家中生下一子,身架骨骼粗壮,异于外人,取名王莽。王莽长大成人,依托姑母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庇护,官居大司马,立汉平帝,并将女儿嫁于平帝做了皇后,渐渐独揽大权。公元5年12月,平帝崩,王莽摄政。公元6年,改年号为居摄元年,篡汉自立15年。后经光武中兴,平灭王莽,复兴汉室,建立了刘氏东汉王朝,再传200余年。王莽正是在两汉中间,篡了平帝的皇位。人们都说这是当年的白蟒转投胎,变成了王莽,篡了平帝皇位,报了错斩之仇。

汉朝之后,当地百姓就把刘邦当年斩白蟒的山垭叫斩龙垭,那面陡壁石崖叫做蟒丈崖,贯岭北侧流过血水的山沟叫红水渠,惊现墨云的山沟叫黑沟。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令人称奇的是红水渠沟内的水藻至今都是橙红色的。

4三国时期,兴势山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先主遣诸葛武侯出骆谷戍兴势山,置烽火楼,处处通照。”(嘉庆《汉南续修郡志》)魏延领汉中太守期间,蜀汉在兴势山设关,取名兴势关。以“实兵诸围御敌”,在兴势置围派兵驻守,防御曹魏军队进攻。

据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洋县志.山川》记载:“兴势山,旧兴势县故址也。在(洋)县北四十三里,为城之枕。形如盆,盘道而上,内有大谷。汉诸葛武侯出骆谷戌兴势即此。魏曹爽寇汉中,蜀刘敏、费祎退魏军于此。”

这段史料记载的是著名的兴势山之战。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汉中太守魏延取“实兵诸围御敌”之策,在兴势山置兴势围。正始五年(244年),蜀汉大将军王平部将刘敏率军三万,在兴势山拒曹爽十万军不得入汉中。3月,曹魏大将军曹爽贸然率10余万大军攻蜀,自骆谷口(今陕西周至西南)攻汉中。时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守汉中,兵不满3万。王平否定了部将固守待援的建议,派遣护军刘敏等领兵据兴势山拒敌,并多张旗帜,绵延百余里,自己率军在后,兼防魏军分兵从黄金谷(兴势东)来攻。4月,魏军被阻于兴势山,供给困难,牛、马、骡、驴多死,士兵疲倦,丧失了战斗力。而蜀汉蒋琬率涪军赶至汉中增援,费祎自成都督军赶到。魏参军杨伟认为形势不利,劝曹爽急退,司马懿亦急致书夏侯玄,指出有全军覆没之险。5月,费祎知魏军将退,率军绕道占据三岭,断其归路。曹爽遭截击,督军争险苦战,死伤惨重,逃回关中。这是蜀魏兴势之战的概况,这场战争足以证明兴势山在古灙骆道至关重要的战略价值。

古灙骆道是由汉中翻越秦岭通达关中的一条道路,南北向横穿秦岭。南口在洋县灙谷,北口在周至骆峪,故称灙骆道,是古代汉中通长安的四条古道中最便捷也最险峻的一条。它初辟于秦汉,三国始有记载,多做军事要地。唐中后期尤为畅通,德宗、僖宗皇帝政治避难均经此入汉中。五代后日渐式微,元以后几乎荒废不通。明清之际,灙骆道成了一条商贾行旅的重要通道。古灙骆道从长安通往汉中、四川,山高谷深,人烟稀少,沿途要翻越秦岭中的五道分水岭——财神岭、老君岭、兴隆岭、牛岭、贯岭。马道梁就是南出灙谷口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贯岭的一段。汉王山是马道梁西段最高峰,古称兴势山,为古道要隘,亦为军事战略要隘,可控整个汉中平原。

兴势山历史上曾数度设县,或曰兴势,或曰兴道,治所始终围绕兴势山更迭。从三国蜀汉建兴七年(229)首设兴势县开始,历两晋、南北朝、隋唐,北宋,直至南宋咸淳元年(1265)一千余年不曾间断。史书明确记载的有:西晋泰始三年(267),在兴势山(今汉王山,马道梁)置兴道县。建兴元年(313)废之。北魏延昌三年(514),分龙亭县西北部置兴势县,治所即兴道县北。先后归傥城郡和洋州辖。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改兴势县为兴道县,归洋州辖。我想:在此高山大谷设县治,看中的还是它的战略价值吧。

民国二十年(1931)的《洋县志备考·兴势历史》载:“汉王山,旧名兴势山。乃蜀汉之兴势所在。其特高之峰,今称汉王城,则其势之围城所筑也......距今县城四十里,正当城北。北望之所见,至此山脊而止。登临则四境俱豁,眼界直彻定远、石泉以外,从来为州县北屏,乃北上华阳之所经地。”站在兴势山巅,可望石泉、镇巴之外,眼界的确高远至极。

5兴势山的历史、典故、传说深深吸引着我。

我曾经多次踏访兴势山,与洋县文博馆的专家寻访马道梁的古道,带领勉县三国文化研究会的同仁凭吊三国兴势古战场,和文朋诗友多次到访汉王山,却从来都是一知半解。因为年代久远,古今变迁,山高林密,道路奇险,每到马道梁和贯岭结合的大湾梁顶,便茫然不知所至。

2023年11月23日,我与山野樵夫终于登上了兴势山主峰。那一刻,登高眺远,望莽莽河山辽远壮阔,心旷而神怡,别提多兴奋了。

原马道村支书杨老叔的家就在兴势山北侧的阴坡,他是个“地道神”。经多方打听,要了他的联系方式。今天专门驱车前往,想让他给“讲古”。

小汽车碾着褐黄的落叶,行进在去马道梁的盘山道上。一开始,路两边还层林尽染,密林像是一幅幅七彩斑斓的油画。走着走着,阔叶林的树梢只挑着稀稀落落的黄叶,风一吹,便如彩色的蝴蝶翩翩飞下。随着山道越攀越高,两边的林子几乎再见不到一片树叶,一派萧索的景象。

到了大湾顶,水泥路还在延伸,路上却设了障,一根横杆挡着路,一头还上了锁。驻车,沿水泥路下行,约2公里到了尽头。杨老叔正在家里等着呢。

杨叔家的三条狗没命往前扑,看见我们手里的棍子,却警惕地保持着距离,我们前行,它们后退,嘴里却汪汪着,像滚雷。一只母羊带着四只小羊羔也在咩咩地叫,仿佛也要赶走进入它们领地的我们。

杨叔呵斥一声,狗的叫声塌下去了很多,不见了那副凶相,反倒摇起了尾巴。

杨叔把我们让到客厅落座,婶子进来倒了水。杨叔就给我们讲起汉王山的来历,讲起三国兴势之战,讲起了当地的地名故事,还讲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马道梁发生火拼的往事。

整整两个多钟头,杨叔津津有味地讲着,要不是孙女要他上坡撵羊,他还是停不下来。

我指着他家门头的一座古树参天的山巅问,那是什么地方?杨叔说那就是汉王山,白石灰墙是汉王庙,那里就是汉王城遗址。

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驻车的豁口就在汉王山巅不远处。

我们兴奋起来,问清道路,准备上山探究。杨叔骑上摩托车先走,他的羊群还在汉王山半坡。

6按照杨叔说的,从我们驻车地到汉王山巅不到两公里。山路一米来宽,并不陡,盖着半尺厚的枯叶。只要脚下不打滑,登顶并不费力。

汉王山顶,一东一西并列着两座山包,被大树环抱着。东山包连着贯岭,向东南绵延;西山包连着马道梁,向西南绵延。中间是个垭口,山包间相距不过百米。

东山包最高处,矗立着三间小房,白墙,青瓦,高不盈丈。如果不是门前凹处立着的化钱炉,你绝对想不到这是一座小庙。

小庙重建不久,地上随处可见修建时遗留的砂石、红砖,仔细看还可以找到许多方砖、大青砖,还有一些长满绿苔藓的石条。小庙没门,正中留有一个方洞,也许是担心野物钻进去,门上当着木棒做的栅栏。

拨开栅栏进去,里面很简陋。靠后墙砌着高和宽都不足二尺的土台子,算是神龛,正中供奉着两尊神像。两个牌位上分别写着:“北斗紫微中天太祖汉王神君”和“北斗紫微中天太祖金花娘娘”。

汉王神君指刘邦,金花娘娘何许人也?问了度娘才知道:金花娘娘又称金花圣母,是中国民间信奉的神祗,是主管降雨、送子的神。

山野樵夫燃起三支烟,当做香火敬了一番。关上栅栏,我们在小庙四周转了一圈。

向东望去,天宽地阔,百万大山重重叠叠,洋州以东的大山一览无余。东天尽头是洋县、佛坪交界的密峰岭,与其对峙的福仁山直插云天。稍北,是茅坪地界的牛头山、朝阳山、明阳山。视线西移,是八里关境内的寨山、大龙山、小龙山。八里关河谷的村庄、农舍清晰可见。顺着贯岭山脊看下去,蟒丈崖,柳树垭、焦岩山、五山丫、两角山尽收眼底。向南的视线被树影重重遮拦,隐约可见灙河水库白光光一片,洋县城的楼房影影绰绰。

我们找到杨叔说的深坑,用棍子不停地刨,看看能不能找到他说的古代碎瓦。那是杨叔修庙时挖下的土坑,为了积攒些雨水。他们挖坑时,曾经挖到过好多古瓦残片,土红色,薄薄的,看上去很精致。果然,刨了不到半尺深,我们也找到了三片。残瓦橙黄色,湿沁沁的,上面有云纹,也不知是何朝何代的遗存。杨叔说过,汉王山自古以来一直有庙,规模大小不一,但从未间断过。

西山包什么建筑也没有,也见不到残砖断瓦,生长着一些奇形怪状的大树和藤蔓。一株野山梨和一颗板栗树扭结一起,长成了一根树,你只有我,我中有你,上面缠着胳膊粗细的葛藤,看上去野趣横生。站在山顶向西望,山岚四起,青青霭霭里可以看见大王山和石桩山的山头。

坐在倒卧在地上的朽木上歇息,我的脑际仿佛响起了鼓角铮鸣,响起了刀戈剑戟碰撞的脆响,哒哒的马蹄声踏出历史的跫音,近了,又远了。

下山,沿着贯岭走上一截,寻访曾经的川主庙,未果。据说那是祭祀蜀汉君主刘备的一座小庙,已经废圮,残瓦断砖垒得很高。

山月悄悄挂在广袤的苍穹上,点点星光明明灭灭。我们只好下山,满载一车星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