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毕业论文模板】基督教与经院哲学(范文)

自考毕业论文2023-08-05 08:28:22阿瑾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自考毕业论文模板】基督教与经院哲学(范文)

基督教的产生

同大多数宗教—一样,基督教产生于对现实的绝望,确切地说,它产生于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分离教派。

巴比伦之囚后,在波斯人的羽冀下,犹太人建立了处于依附地位的祭司神权统治。不久,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身上,在空前的绝望中,基督教产生了。

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灭波斯,其间有不少犹太人被充军或放逐到亚历山大城,从此形成了巴勒斯坦本土犹太人和希腊化地区客籍犹太人两大派系。公元前二世纪,犹太人在反抗希腊人统治的马加比起义中与罗马结盟,建立了哈斯蒙尼安王朝。公元前63年,罗马攻打耶路撒冷,把犹太变为罗马叙利亚行省的一部分。以后,罗马叙利亚总督克拉苏和朗吉努斯再次屠杀、洗劫犹太人。公元前40年,罗马扶植希律为巴勒斯坦国王,对犹太人的统治更为血腥残酷。公元6年,犹太人居住地区又被划为罗马的直辖行省,对犹太人的盘剥和屠杀变本加厉。犹太民族掀起一次又一次起义,反抗罗马的统治,但遭到更为酷烈的镇压。公元66至70年,第一次犹太战争期间,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攻陷后,据犹太史家约瑟法斯说,共有119.7万人被杀,塔西佗估计则为60万人[1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基督时代》,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161页。]。

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犹太民族在空前的黑暗中进入全民族的大期待时代。希望藉救世主的降临,摆脱罗马与世俗的苦难。几乎所有这时期的犹太文学都有这些内容。许多著作都采用启示录的形式.把黑暗悲惨的过去当作神所启示的未来胜利之前奏。宣扬末世论,预言理想的千年王国即将到来,这些构成了基督教产生的最直接的思想动因。

在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中,犹太人由于各自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分裂为许多教派和政治派别,主要有4大派和若干小派。

撒都该派。由祭司贵族组成,为犹太教的当权派,主张服从罗马统治。

法利赛派。是犹太中产阶级和宗教知识分子的派别,非当权者,主张不与罗马人合作,保持传统的文化和宗教。

奋锐党。犹太下层无产者,主张以暴力推翻罗马统治,建立上帝之国。

艾赛尼派。意译为敬虔派。成员为农牧民。活动于巴勒斯坦农村,实行经济互助,财产公有,选出12名领袖组成社团,严守戒律,举行公餐,期待救主降临。该派属于犹太教苦修派,与早期基督教有许多共同之处,或有密切联系。

犹太教除撒都该派外,各派又分成或派生出许多小派。其中有一个名为拿撒勒的小派,宣称救世主就是耶稣,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宗教。早期的基督教由此产生,时间约为l世纪中期。需要指出的是,至今仍缺乏有关早期基督教产生具体过程的史料。恩格斯说:基督教同任何大的革命运动一样,是群众创造的。它是在新宗派、新宗教、新先知数以百计地出现的时代,以一种我们完全不知道的方式在巴勒斯坦产生的。[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页。]2可我们至少知道,基督教诞生之后,即受到犹太教当权派的排斥和罗马的迫害,但它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传遍了罗马.走向了世界。它何以能具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呢?

早期基督教教义及对犹太教的超越

所谓基督,英文为Christ,意为救世主。该词来源于古希伯莱语Mashiah,意译为受膏者。古代犹太人封君主时,按犹太教习俗,要举行涂油礼,祭司将羊油涂在君主前额,以象征上帝对君主的承认和派遣。巴比伦之囚时,弥赛业逐渐演变为复国救主或救世主的专称。弥赛亚—词的拉丁文为Christus,汉语按拉丁语音译为基利斯都,简称基督。基督教即指公元一世纪以来,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信仰耶酥为基督的各个教派的总称。

最初作为犹太教一个教派的幕督教,在教义上承袭了犹太教至高一神、救世主,信仰先知及其启示的观念。接受了犹太教的全部经典.还从其安息日演变出礼拜日。从其逾越节演变出复活节,并承袭了犹太教的教会组织形式及其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礼拜仪式。然而.犹太教仅仅成为犹太民族的宗教,基督救却成为世界性宗教,其根源在于早期基督教教义及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方面对犹太教的超越:①上帝惠顾一切人类。基督教强调: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3 《新约全书·启示录》,第14章第6节。]3它打破了犹太教选民说的狭隘民族性.使基督教成为普世的宗教。②信仰基督救赎与因信得救。任何人,不论种族和阶级,只要信仰总督耶稣是为赎人类之罪而献身,并因此而成为拯救人类的救世主,就能得到上帝的拯救与赐福。这就打破了其他宗教需靠大量献祭方能赎罪、祈福的传统,使任何人都易于皈依和接受。③简化礼仪。早期基督教重精神信仰.而仪式仅有洗礼和圣餐。洗礼是入教和信徒的标志,圣餐是犹太教公餐制的演化,亦含有济贫因素,比起犹太教的繁琐礼仪,这显然更有利于基督教在社会下层的传播。④早期基督徒以虔诚、克己和无私的兄弟之爱树立了鼓舞人、富有感染力的榜样。赢得了一批社会上层人士,尤其是非犹太知识分子的支持。一些知识分子热烈地称颂基督教,并为之辩护,被称为护教士。 ⑤基督耶稣的人格魅力。无论耶稣是否真的存在过,福音书中的耶稣,是一个律己、智慧、到处行善、无私奉献的生动人物。比起冷酷、报复心极强,喜开杀戒的耶和华,耶稣无疑更具有人格魅力。[4 参见王晋新、周巩固《世界史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216页。]4

基督教的传播

基督教产生之后,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艰难路程。从尼禄时代的大迫害一直到君士坦丁时代的米兰敕令的颁布。无数基督徒的鲜血和生命都做了殉道的牺牲。我认为基督教从一个备受迫害和杀戮的地下宗教成为一个合法的、后又风行的罗马帝国国教,原因有二:①早期基督徒以虔诚、克己和无私的兄弟之爱在一个普遍感到绝望的时代树立了鼓舞人心的、富有感染力的榜样,使人获得了生活的信心。圣·保罗曾经写了一段爱颂:爱是温柔,爱是忍耐,爱是宽容;一个人即使会讲天使的语言,有渊博的知识,把自己的财产捐给别人甚至牺牲自己的身体,如果没有爱,就算不了什么。爱不是一种才智,也不是一种施与。爱能包容一切,对一切有信心,对一切有盼望,能容忍一切。我们在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雨果的《悲惨世界》这些文学作品中,都能感受到这种爱的感染力。如果说革命分为工具层面、制度层面、思想意识层面这三个领域的话。那么我认为耶稣是一个思想意识层面的革命者。他改造人类社会的武器就是爱。

②保罗对基督教原始教义改造。保罗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法利赛阶层的犹太人。他本来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据说基督教的第一个殉道者司提反被一群狂热的犹太教徒用乱石打死,当时保罗就是向司提反扔石头的暴徒之一。后来保罗在前往大马士革参加一次迫害基督徒会议的途中,耶稣显灵使保罗从此皈依基督教。非犹太人,尤其是大量有产者的加入,使基督教逐渐为各阶层的人士所接受,成为稳定人心的精神支柱,统治阶级自然加以利用。392年皇帝提多西下令奉基督教为国家严令禁止信仰其他宗教。基督教从此成为罗马国教。

在基督教发展过程中,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程,也在公元一、二世纪问世了。然而,《圣经》的问世并不意味着基督教理论大厦的竣工,还需要人们对其教义加以阐释。于是出现了解释教义的神学建设。由此教父哲学产生了。

二、古代基督教向中古基督教的过渡——教父哲学

教父哲学发端于公元二世纪终结于公元六世纪。它分为希腊教父、拉丁教父,在时间上希腊教父早于拉丁教父。希腊教父以查士丁等人为代表,致力于原始基督教的理论建设,除了提出三位一体说之外,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早期基督教的一些原始教义,不代表教父学的主流。我要讲授的教父哲学主要是拉丁教父。这里所说的教父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黑社会的老大,而是专指参加基督教教义的制订和解释的早期神职人员。

拉丁教父哲学从其思想主张上可以分为教权主义派和理性主义派。教权主义派认为信仰高于一切;理性主义派认为信仰的教义必须用理性的亮光作照明,并且必须和异教思想的精粹融为一体。

教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德尔图良

德尔图良(约公元160年-240年)迦太基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口才极佳。接受基督教之后大展才学,对基督教的许多教义大肆发挥。

他的主要观点是:越是荒谬越是可信。德尔图良认为:在上帝面前,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愚昧。信仰的任何信条越是背离理性越是值得人们接受。除此而外,他还再次阐述了三位一体说。他认为:上帝发出的话语——逻各斯成为圣灵,圣灵降落人间,玛利亚感圣灵而孕生圣子基督耶稣而道成肉身,耶稣为救赎人类而被钉死于十字架,圣子圣灵复归于圣父。这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德尔图良的这种说法一个世纪后被尼西亚会议确立为正统的基督教教义。德尔图良告诫基督教徒:真理,关于上帝的真理不能被理解,只能被信仰。

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克莱门特和奥里根

公元2世纪末,在东方亚历山大里亚城有一座教理学校,该校的教学宗旨是:统一哲学和宗教。他们都是属于公元三世纪的人物。他们认为:基督教的真正任务就是把知识和信仰统一起来。

克莱门特认为,哲学与宗教神学是相通的,古代人类认识历史有两条河流:一条是犹太法律,一条是希腊哲学。这两条河流都汇总在基督教义之中。基督教是通过基督身上的道来创造理性,实现人类自身的学说。人的最高目的是借助于真正的知识上升到神。

奥里根是亚历山大教理学校的校长。他可以说是第一位系统的基督教神学家。他曾因触怒亚历山大城主教而以异端罪名被开除校长职务。他的著述很多,著名的有《论原理》,奥里根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柏拉图的哲学来论证基督教神学。他最早提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这一观点。

事实上,克莱门特和奥里根不能算是真正的理性主义者,因为他们的思想大部分基于信仰,但是他们承认理性的重要性,把理性看作是一切宗教的或世俗的知识的根本基础。他们否定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使人懂得,上帝的权利受到他的善良和智慧的限制,他们认为即使是最邪恶的人也会得到上帝的拯救,否则,上帝就不是一个善良仁慈的上帝。

4、伟大的教父——圣·奥古斯丁

圣·奥古斯丁属于中间派,介于教权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他认为《圣经》所启示的真理是天生的理性不可及的,但他仍感到要用理智来解释他的思想。

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430年)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父亲为普通市民,母亲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从小虽受母亲熏陶,但并未正式领受洗礼。19岁因读西塞罗的著作而开始爱好哲学,由于探索恶的来源问题,因而皈依了摩尼教。从他所写的《忏悔录》中我们得知他有一个放荡的青少年时代。那时他虽聪颖睿智,但沉溺于淫欲,而且教授雄辩术于奸恶之人,在公诉中击败许多拙于言辞的老实人。最终,一个有医道的占星家让他迷途知返,公元386年秋,他决定信奉基督教。皈依之后,才华立显。391年任北非希波城神甫,395年任主教,公元430年去世。

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体现在他的代表著作《论上帝之城》一书中。他把整个人类分为两大类:那些由上帝命定得到永世拯救的人属于上帝之城;其他所有人属于地上之城。人类的历史将以末日审判告终。那时属于上帝之城的少数有福的人们将披上永生的衣袍,而地上王国的众民将被抛进地狱的烈火。圣·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存在的全部意义莫过于此。奥古斯丁把人类历史解释为上帝意志的显示。每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将来要发生的事情都代表了神的计划在完成过程中的一个插曲。

奥古斯丁认为神操纵着宇宙的一切,强调上帝的全能。人天生有罪,人的意志必须和犯罪的天性进行斗争。虽然人有权在善与恶之间做出抉择,但决定这种抉择的动机或神灵的启示是上帝提供的,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就知道有的人会响应神的号召过神圣的生活,有的人会抗拒或者拒绝合作,上帝就这样注定一部分人得到拯救,让其余的人灭亡。换句话说,住在天国里的居民的数目任何时候都是由上帝决定的。这并不是说上帝挑选一些人得到拯救,而不给其他人受拯救的机会。事实上,上帝早就知道有的人并不愿意被拯救。

圣·奥古斯丁这一理论的对后来中古欧洲的基督教教士理论是一种否定。教士理论主张:普通人是无法与上帝直接沟通的,他们必须以教士为中介人,通过购买和奉献祭品才能和上帝取得联系。教士理论导致基督教会大肆兜售圣物和赎罪券,以致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所以路德教派和别的新教改革家都十分尊敬奥古斯丁。

三、中古欧洲杰出的知识成就——经院哲学

1、经院哲学产生的背景

中世纪早期人们的宗教态度和思想方式是一个混乱而绝望的时代产物。罗马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已经瓦解,但是还没有一种取代它的制度。其结果是:当时人们普遍倾向悲观主义和来世思想。公元十世纪后,伴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思想逐渐让位于比较乐观的情绪和不断增长的对世俗事务的兴趣。经济的增长、稳定的政府出现、带有世俗性质的大学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而且使此时的基督教出现了理性主义和人性倾向,其代表思潮便是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概念和特征

经院哲学是因公元八世纪查理大帝时期大教堂或修道院内讲授神学的经院而得名。

经院哲学是中古欧洲最杰出的知识成就。最著名的辩证法体系。它的目的是:获得一切可能得到的真理。或许罗马哲学家波伊修斯的表述更准确:要尽可能地把信仰和理性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使哲学为神学服务的一种尝试。但是所有现存的定义都不能确切表达经院哲学思想的确切含义。它绝不仅仅局限于宗教的范畴。

它有以下这些特征:

① 它是理性主义的,而不是经验主义的。换句话说经院哲学依据的是逻辑,而不是科学和经验。经院哲学家认为主要地是通过理性才能认识宇宙的本质。

②经院哲学是强制的、理性也并不被认为足以认识所有的知识,任何逻辑的推论须在《圣经》或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依据。

③强烈的伦理倾向。它的宗旨是探讨人们如何在现世得到改善,保证他们在来世得到拯救。

④它不关心事物的起因和背后的相互关系。它的目的是发现事物的特性、意义和用处。而不必说明它的起源。[5【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7-58页。]5

3、安瑟伦与阿伯拉尔

安瑟伦(公元1033年-1109年)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生于意大利。1093年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直至去世。他写了大量的著作,《论上帝的存在》、《独白篇》,他忠于奥古斯丁的思想,被称为奥古斯丁第二。他主张先信仰而后理性,他尊奉一条奥古斯丁的原则除非我信仰,(否则)我绝不会理解。他认为基督徒应由信仰进展到理性,而不是从理性出发达到信仰。安瑟伦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亦使他闻名于后世,安瑟伦认为如果有人怀疑上帝是最伟大的存在者,这就证明这个怀疑论者心中已经存在上帝。他认为谁怀疑上帝的存在谁就是愚人。他对基督教的热诚让我们想起德尔图良。

阿伯拉尔(1079-1142)出身于法国骑士之家,俊秀而博学。公元1101年他在巴黎的讲学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慕名而来的5000名学生。他一生著了很多书,著名的有《是与否》,由于他大胆的惊世骇俗的叛逆思想,教会把他说成是撒旦。他与一个巴黎圣母院教士的侄女爱洛绮思谈恋爱并秘密生下一个孩子,然后偷偷结婚。结果爱洛绮思的叔叔指使她的兄弟一天夜里破门而入把阿伯拉尔阉割了。以后阿伯拉尔被教会长期禁闭在克吕尼修道院,并最终惨死于兹。[6 【英】布莱恩麦基《哲学的故事》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6页。]6期间他与爱洛绮思的书信情愫切切、哀婉感人,被后世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情书。以后卢梭曾写了一部爱情小说,取名为:《新爱洛绮思》

阿伯拉尔主张信仰必须建立在人类的理智上。他主张对宗教权威大胆怀疑。他说:怀疑使我们探究,探究使我们获得真理。 [7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9页.]7他的怀疑及其大胆,怀疑到了上帝是否存在,怀疑到了《圣经》。但由于时代的局限,阿伯拉尔还不能公开否认《圣经》,他认为除了《圣经》之外,辩证法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在《是与否》一书中,他以逻辑为武器,让教会的权威就一些重要的问题争论,暴露矛盾,而矛盾的解决留给读者自己。

阿伯拉尔的方法论在形式上规范了经院哲学。所以很多哲学家把他与安瑟伦看作经院哲学的共同创始人。

4、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

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可以说是中世纪哲学最精彩的一幕。它导致的结果引发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或许可以说没有这一幕就没有近代西方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所谓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说白了就是:共相与个别,哪个更真实。

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与安提西尼围绕共性与个别发生了一场争论。题目是:马和马性哪个更真实。柏拉图主张:共性永恒存在,个别有生有灭,会消亡。安提西尼主张:世界上先存在个别的东西,只有看到了才可信。那些拥护柏拉图的人组成一派,他们以为共相(马性)比个性(马)更实在。这派哲学家被称为唯实论派。那些拥护安提西尼认为共相仅仅是一个名词而个别活生生的事物更真实的派别称唯名论派。

唯实论不认为马性或马概念只是名词。认为它们是客观中存在的马的本质。一切个别的东西都是共性创造出来的。

唯名论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都是具体的,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们通过理性或思维将苏格拉底、柏拉图所有相似的东西抽象成概念,于是才有了人这个名词。

唯名论的代表人物阿伯拉尔认为共相并非没有意义,它与事物相关,作为事物性质的东西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承认共相,才能更好地说明上帝创世;不承认共相,唯名论就面临着否定上帝的危险。

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引发了罗马天主教会真实,还是地方个别教会真实的争辩。由此引发了是王权高还是教权高的问题。王权与教权由此展开激烈的较量。对欧洲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

5、天使博士——托马斯·阿奎那

自公元十一世纪开始,欧洲许多大学相继出现,为经院哲学的繁荣提供了研究和争论的条件和场所。随着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引入和传播、触怒了以柏拉图哲学为基础的奥古斯丁主义经院哲学的传统。一度引起了教会的恐慌。最初被严加禁止,后又被提倡。亚里士多德体系逐渐取代了柏拉图体系。由此产生了著名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最终成为经院哲学的主流。

托马斯·阿奎那(公元1225年-1274年)生于那不勒斯附近的洛卡塞卡城堡。他五岁岁时被送入本尼狄克修道院,随后在那不勒斯大学深造,学习了法语、逻辑、修辞、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等七艺。1244年入多米尼克教团。27岁攻读神学硕士学位。他不同于奥古斯丁。他不喜女色。他曾到巴黎教授神学,后又到意大利活动,服务于教廷。主要著作:

《反异教大全》是供犹太和穆斯林传教士使用的百科全书式的神学指南,目的是要那些通晓亚里士多德的犹太教和穆斯林教徒皈依基督教。全书分为四卷,每卷一百章约30万字。

《神学大全》是托马斯·阿奎那依据教皇格里戈利九世的授意而写的,成为中世纪的百科全书。全书为一千章,每章皆提出反面论点,再从《圣经》或教父著作中援引引文来否定并驳斥反面论点。他的作品大多是口述,然后由秘书记录(可同时向三到四个秘书口授)。1273年12月6日他在作弥撒时突然获得了一个神秘的体验,否定了他以往的思想,中止了《神学大全》的写作。

圣·托马斯的根本目的是话明宇宙的合理性,其次是确立理智的重要地位。他相信宇宙是受理智的目的的约束的一个有秩序地整体。世上万物之所以被创造出来,使人们在来世得救。圣·托马斯的哲学包含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人类有能力知道和了解他的世界。他把人类的理智的能力和感觉,都看成是天主给的。但是他把理性看作是通向真理的关键,甚至他的宗教态度根本上也是理智的,而不是感情的。他以后天的证明方式——也就是根据经验的证明方式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上帝与被造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使人可以通过认识被造物来论证上帝的存在。托马斯强调,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必须从经验事实出发,必须是后天证明,而不是安瑟伦那种从完满观念出发的先天证明。按照这样的想法,托马斯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简称五路。

第一个证明依据事物的运动。这个证明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感觉到有些事物在运动,运动是一个事实。究其原因,一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另一事物的推动,每一推动者又被其他事物所推动,由此构成了运动的系列。这个运动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他启动了整个系列,自己却不受任何东西推动,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第二个证明依据事物的动力因。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事物是自身的动力因,每一事物都以一个在先的事物为动力因,由此上溯,必然有一个终极的动力因。因为一个序列如果没有开端,那么也不会有中间和终端;如果没有中级的动力因,也不会有中间原因和最后结果。这违反了动力因的因果系列。因此,我们必须肯定动力因序列是有限的,存在一个终极的动力因,这就是上帝。

第三个证明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它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由可能存在推导必然存在,第二步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自因的必然存在。我们看到,自然事物处于生灭变化之中,它们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现在有某些事物存在的事实告诉我们:有些事物必须作为必然的事物而存在,否则的话,在某一时刻一切事物都可能不存在。如果在某一时候一切事物都不存在,这将意味着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这样一来,现在也不可能有事物存在了。这显然是荒谬的,因此必须肯定有必然存在的事物。如果继续追问必然存在的原因,那么应该承认:有些事物的必然性是由其他事物造成的,有些则不是。因为如果追溯事物必然存在的原因,最后必然会到达一个终极的必然存在,它自身具有必然性而不从其他事物那里获得必然性,不仅如此,它还使其他事物获得必然性,这个必然存在的终极原因或自因就是上帝。

第四个论证依据事物完善性的等级。它也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证明有一个最完善的东西的存在,第二步证明这个最完善的东西是其他事物完善性的原因。托马斯说,我们看到一切事物都有或多或少的完善性,如真、善、美等,但是,这些有条件的完善性都是相对于一个最高的完善性而言的,只是在它们与这个最高完善性相比较的意义上,我们才判断它们具有某种程度的完善性。因此可以肯定存在着一个最完善的东西。并且,它是其他一切事物完善性的最高原因。因为事物不同程度的完善性是完善性序列的不同环节,在完善性序列中,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所有或多或少完善的事物的终极原因。正如火是最热的,因此是所有发热事物的原因。同理,必定有一个最完善的事物作为所有事物的存在、善以及其他完善性的原因,我们称之为上帝。

第五个证明依据自然的目的性。托马斯说,我们看到,即使无理性的自然物也朝向一个目的活动,它们总是遵循可以达到最佳后果的同一条路线活动。它的活动的目的性与齐一性证明它们的活动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而是有预谋的。预谋需要知识与智慧,如果没有一个有知识、有智慧的存在者指导,没有理智的自然物怎么可能朝向它们的目的活动呢?正如没有射手,箭就不会飞向目标一样,必定有一个目的之预谋者安排世界的秩序,他就是上帝。[8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161页。]8

托马斯对上帝存在的这五个证明要比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更有说服力。但上帝的问题显然是一个最典型的形而上问题,托马斯·阿奎那也同样不能让我们信服。

6、经院哲学的衰落和理性主义的滥觞

经院哲学诞生之时,就存在着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在托马斯时代,罗吉尔·培根就以他卓越的实验科学思想预示了新的曙光——经院哲学的衰落和理性主义的滥觞。后起的邓斯·斯各特和威廉·奥卡姆一方面恢复宗教的纯洁,把理性从宗教中排斥出去,客观上却导致了理性的独立。 另一方面有发扬了唯名论的思想,成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先驱。

罗吉尔·培根(公元1214年-1292年)出生于一个英国贵族之家,他是一个与新兴科学有着密切关联的唯名论者,他反对托马斯·阿奎那的正统经院哲学。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由许许多多个体的东西组成的,只有个体才具有真实的实在性。他认为一般的类不能独立自存。个别是绝对真实的,而一般是不实在的虚构。他认为获得真理的障碍有四个:第一个就是无根据地崇拜权威;第二个是对成见的顽固守旧;第三个是对毫无根据的偏见不加验证地相信;第四个障碍是假聪明的炫耀。培根认为知识有三个来源:权威、理性和经验。对权威只能信仰,并不能通过他们理解事物。实际上知识只能有两个来源:即通过逻辑推理获得知识的理性和由我们感觉器官获得的经验。[9 颜玉强《西方哲学画廊·天国的召唤》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172页。]9

罗吉尔·培根的思想颠覆了正统经验哲学的原则,为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和实验科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他之后的邓斯·斯各特(公元1270年-1308年)和威廉·奥卡姆(公元1300年-1350年)这两位英国哲学家继续批判托马斯的经院哲学思想。司各特比较温和,奥卡姆则比较激进。他们认为应该剔除经院哲学那些繁琐的概念,主张哲学和神学应该各司其职,甚至主张政教分离和君主立宪。他们的思维是物质的机能这一观点触及到了唯物论的命题。这三位英国哲学家的出现不仅开始了经验哲学的衰落和理性主义滥觞的过程,而且也决定了近代实验科学也就是自然科学最早在英国兴起,并使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

好了,以上就是来自于今天自考教育网给大家带来的【自考毕业论文模板】基督教与经院哲学(范文)文章内容,因有一定时效性,文章仅供参考,如有关于文章内容、版权或其它联系我们小编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