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古寻今走马岭

新闻发布2024-04-30 20:04:33读书村

踏古寻今走马岭

作者| 王印明

初冬的午后,应文友相邀,我们登上了勉县老城西北角的走马岭。据《勉县新志》载:“走马岭即古白马山,在县(指老城)西一里,又名烽燧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山上有寨乃张鲁治所”。又载:“浕水(今咸河)北发武都氏道中,南迳张鲁城东。水西山上有天师堂,山为白马寨,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即古阳平关),西北二面连峰接崖,墓究其极,以南为盘道,登陟二里有余”。古为通蜀要道,岭上行军走马,往来熙熙,故名走马岭。

走马岭,海拔1036米,三水环绕,北浕水、南汉水,西沮水,东有阳平关,三水一关,地势显要,居高临下,山顶平缓,原有城堡,旁有烽火台,俗名“烟洞峁”。后因它状若健马,又称白马山。走马岭东西绵延十余里,西至土官铺,北接艾叶口。有“横山筑城十余里”之称,好一派雄视天下的壮观山岭。不仅是一道险关,更是一道雄关,雄踞一方不可逾越。因而,自古被视为“蜀之咽喉”和“汉中门户”。

踏古寻今走马岭

其实许多年前,我就曾经探访过走马岭。彼时正值春天,阳光明媚,草长莺飞,正是踏青的好时光。可是上走马岭的道路狭窄,路陡坡急,行走艰难。走到半坡,我们就出了一身毛毛汗,有些腰酸腿痛。终于到了山顶,视野顿时开阔起来,天高云淡,满眼翠绿,春风吹面令人神清气爽。脚下的土路边,汉时的砖瓦碎片俯首可拾,旧日残垣的痕迹犹存。岭上草木葳蕤,草尖的锋芒在阳光下闪着寒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好像两军对垒一触即发。不由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耳边犹闻“万鼓雷般地,千旗人生风”,眼前犹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的情景。此时,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冷兵器时代的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督义司马张鲁受益州牧的刘焉委派,赴汉中剿灭苏固。张鲁从蜀地一路驰奔,出益州(今成都),走利州(广元),过羌州宁强,来到沔水境内时,宿命般地看到了走马岭。于是,张鲁便在此安营扎寨,筑石城,造军账,随后,南渡沔水(今汉江)占领定军山,夺取天荡山,杀死了汉中太守苏固,从而扫清了整个汉中的守敌。据传,公元201年,张鲁发现了一枚玉印,自诩为上天所赐,于是自封为“汉宁郡王”,在走马岭上筑白马城。名曰“白马庙”,供奉张天师(张陵)。庙有三层台地,第一层为“望台”,第二层上有“烽火台”,第三层是“天师总庙”,俗称天师堂。张鲁以此为基地,传播“五斗米道”,在汉中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政权,设险固守,雄踞巴、汉二十五年。因此,走马岭也被称做张鲁城。

张鲁(?—216),字公祺,沛国丰(江苏丰县)人,汉丞相留侯张良十世孙,五斗米道教祖张陵的孙子,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传人。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五斗米道”是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再结合教化人心和治理社会的需要,教导信徒“诚信不欺诈”,深得百姓的拥戴。“五斗米道”名字很贴切,上交五斗米就可以入教了。张鲁继承掌门之位,继续在蜀地民间传道。张鲁重人治而轻法治,其政策很宽松,全靠信仰治理,如果有人得病,则“自首其过”,让其坦白自己曾犯的错误,并设立“靖庐”,作病人思过修善之所,以祈求获得康复。如果病人痊愈,则对他感激不尽,若是病人不治而亡,家属则认为是天命如此。对于犯法乱纪者,遵循“事不过三”民俗,初犯修道路百步,再犯依然修道路百步,尽施薄惩;待到第三次犯错才使役处罚,量刑追责较为宽松,大多避重就轻,老百姓都乐意接受。同时,创立义舍,无偿提供食宿,“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县置米肉以给行旅”。由于政策稳定,民风淳厚,地方殷实,加之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张鲁政权稳定,治军治民的有效组织保证。民谣赞曰:“张鲁称了王,年年谷满仓”。“张鲁坐汉中,通衢不遗金”。因此,汉中成了战乱年代百姓的一方乐土。

在军阀割据、群雄争霸的混乱时代,一个个野心勃勃的枭雄都想抢地夺权。张鲁与刘璋集团决裂后,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只想偏安一隅,守好他的一亩三分地。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率兵10万,攻取徽县、凤县后,开始进军汉中。张鲁命其守将张卫、杨昂、杨任等人依山筑寨坚守。据《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年秋七月,公(曹操)至阳平,张鲁使弟张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曹兵久攻不下,只好诈退,使阳平关守军放松警戒,而后,曹兵乘机攻取阳平关,张鲁守军自乱,杨昂战死,张卫、杨任逃回南郑,张鲁仓皇逃到四川巴中。当时,张鲁的部下建议发扬一贯的“焦土”政策,把所有财物和粮食全部付之一炬。但张鲁认为,“宝货仓库,国家所有”。于是,决定将宝物和仓库封好,并未损毁。曹操是何等的聪明,他攻入南郑听说此事之后,深知张鲁有投降之意,便笑着对左右侍卫说:“公旗明智、仁义,我不会辜负他的心意。”于是,就派人带上书札和慰问品去安慰和劝导他。同年11月,张鲁带着全家投降归顺曹操,太祖任命他为镇南将军,以客礼相待,封张鲁为阆中侯(一作“襄平侯”),食邑一万户。曹操将他和家属带回邺城。封张鲁的五个儿子及阎圃等人为列侯。

读史明智,知古鉴今。根据《典略》记载,当时东方有张角的太平道,汉中有五斗米教。张鲁是汉末重要的割据势力之一,除了他继承发扬五斗米教的事迹,还在汉末历史中留下了重墨重彩的一笔,毛主席就曾经对张鲁推行的“义舍”大加赞赏。比如建安二十年,曹操大军从散关出武都前往征讨张鲁政权,一直攻打到了阳平关,强敌压境,兵临城下。张鲁识时务投降,不是内心的懦弱,而是为了百姓免于战火的屠炭。仅凭这一点,不会影响张鲁在世人中的美好印象。

时值初冬,当我们再去的时候,尘土飞扬的羊肠小道摇身一变为宽敞的水泥路,一直向北,伸向时光的深处。举目远眺,群山连绵起伏,层林尽染,色彩斑斓。阳光洒满山野,鸟鸣山涧回音清脆,溪流孱孱清澈透明,红黄青绿层次分明,恰似一张浓墨重彩的油画。再往前行,水泥路的尽头,便是一片开阔地。地里的黄豆玉米已经收获,只有一对农人还在地里劳作,清理干净地里的杂草,安顿着下一茬庄稼,好像两个战士守卫着最后的阵地。一路上轻柔的风儿带着泥土的芳香不时地迎面扑来,沁入心田,舒服极了。忽然,一群鸟儿从我们的头顶划过,发出清脆悦耳的哨声,好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射向白云深处。越往前行,林子越深。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突然惊吓了一只野鸡,它在草丛中扇动着翅膀,径直飞向了另一座山头。思绪也戛然而止,于是,我们决定不再前行,返回现实之中。

返回的路上,只见青山隐隐,水如白练,青天大道,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斗转星移,往事如烟。正如歌词所写:兴衰谁人定,胜败岂无凭?古今多少事,多付笑谈中!当年的英雄豪杰都化为了历史的云烟,只有那些秦砖汉瓦残片还能勾起我们对历史的遐想,也印证着这一方城池曾经的金戈铁马和血雨腥风。历史的风烟俱净,一切终归于平静,就像走马岭脚下的这片故土,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一派安然祥和。

呜——,一声钢铁巨龙的长鸣,打破了山野的宁静,穿越时空,满载着货物,沿着波光粼粼的河水,一路向西滚滚而去。在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沔阳大地上,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是时代的旋律,也是时代的最强音,有我们的诗与远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