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的文学缘

新闻发布2024-05-03 19:04:18读书村

2024’新春特稿·读书村专栏作家展

草根的文学缘

黄立新作品选读↓

·勉县记忆(一)

·老同学

·表叔的遗嘱

草根的文学缘

作者|黄立新

一、择一事成趣小时候尽管贫穷和苦难,时刻光顾着我的家,爷爷戴着“四类分子”帽子,父亲身体病弱,还被“割尾巴”劳教,我和弟弟妹妹一样,穿着打补丁的衣服,饿得上学无力,但爱看书的农民父亲,在吃饭休息时,教诲儿女,任何时候多读书,善于思考书本的内容意义,“勤有功,戏无益”。对我看到小学三年级老师二三次朗读《中国少年报》后,要订阅的要求,让母亲积攒鸡蛋卖掉,完成我的愿望。从报上看到《少年文艺》订阅广告后,也闹着订阅上。老师说我是350人的小学唯一订报刊的人。父亲带我去县城看病,一定带我去新华书店看看,去斜对面的文化馆,深长的有两个天井的走廊两边墙上,挂满大小不等的玻璃镜框,有许多历史图片和文字说明。父亲看得津津有味,我也跟着看。以致后来养成习惯,进城就去浏览这两处,再加一个邮局报刊零售中心。看到少有的书报上优美的描写,就择抄在笔记本上;精彩的故事,仿佛就是身边我等同学间发生的事,亲切自然,动人而又兴奋,自己也想跃跃欲试。上初一,偷偷在信纸上给《少年文艺》投过两篇稿子,毫无音信。上高一,生怕被父母、同学、老师发现,偷偷给《丑小鸭》、《少年文艺》、《青年作家》投过几篇稿,石沉大海。只收到一次《少年文艺》编辑老师用红笔写了几句的退稿信。高二时,被班主任兼语文课的郭新成老师推荐一篇《回忆我的朋友》的作文,给《洋县文艺》,得到一本由闫志智老师签字的《洋县文艺》。感觉自己不是从文的料,虽有一颗不甘的心,扑腾扑腾激越,但毕竟学生以学为主。从此,仅仅是欣赏和阅读,渐渐把这个爱好,固化在走南闯北的颠簸中,形成安慰疲惫和净化心神的习惯。但自己不敢也无暇提笔。好似文学大观园旁边一位依窗探寻、羡慕和欣赏者,固执固守的忠实粉丝。和那些书画、音乐、舞蹈、集邮、钓鱼、美食、下棋、养花、养宠物、爱酒、老农爱土地等爱好者一样,独爱一份癖好。我也理解了郑板桥癖好兰竹,“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爱好文学是自己的乐趣,见了文学图书报刊就想看,谈及文学话题,就想听,对同类爱好者就感觉亲切。清人张潮曾言:“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人不可以无癖。”

作者黄立新

我本是一介草根,能找到真心喜欢的事,在柴米油盐之余,在压力和重负之下,在风雨无常之中,在疲惫懊恼颓丧之时,阅读文学里的片段,反刍出一丝甜味,想象成某个趣味情节,瞬间,就会茅塞顿开,敞开了胸怀,延展了视野,得到安慰、力量和底气,反而对纠结的龌龊和磨砺,一笑了之!虽然这爱好文学的癖好,对我等些小草根,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工不相助,农不高产,名不见传,利不赏禄,但内心喜欢,自我陶醉,活色生香,帮助我释放压力和放松身心,提升自己的情操,增加了我生活的乐趣和满足感,充实感,何其快哉!二、缘来是你2021年春节期间,未曾谋面的文友添加微信,推荐我关注《读书村》,让试着投稿。说创建平台的丁小村老师,审稿要求很严格;能过稿的,大多是汉中范围内以及省内外等有一定文笔功夫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我一介草根,并不是作家,仅仅业余爱好,怀着昂奋的心情,迫不及待关注、浏览、学习。仿佛沙漠里饥渴的跋涉者,发现芳草萋萋的绿洲,遇见一汪清澈清纯的泓泉,叮咚荡漾,如饥似渴地学习领悟。饱赏师友们不同风格的散文、诗歌、小说、读书笔记等作品。亲切质朴,小桥流水,宏阔磅礴,优美典雅的文风,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让一个漂泊多年的边缘人,仿佛走进温馨而思念的家乡,对抱着自娱自乐心态,偶尔用写作抒发孤独、痛苦、彷徨心迹的业余爱好者,通过阅读学习师友们,鲜活而纯净,接地气,有质地、有真意,不嘈杂,不庸俗的佳作,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一定的领悟力,反思几十年业余爱好者的淡泊,仿佛草叶上的一滴露珠,找到了潺潺的清纯溪流,汇入里面,洗濯、涌动着渴望的心。师友们闪耀着才华和思想的篇篇佳作,都在丁老师繁忙的公务之余,在他主持纯公益纯文学的《读书村》园地,收稿、审阅、筛选、配图、编辑、每周固定时间推出,还信告当天发文作者,浪费许多宝贵的创作时间,耗费许多心血,近十年如一日,怎不令师友们感动?他不占用版面,多推出爱好者作文,自个单开《丁小村》公众号。怎不令师友们感恩?每周五天,我争先恐后点阅欣赏学习之余,班门弄斧,对作者认识不认识,在文后几乎都发一点贻笑大方的点评。内心深处由衷感恩丁老师的无私付出和辛苦编辑。在混沌的尘世,保持纯净的心态,挥洒着文学的道义和良知。这股清流,在物欲横流的沧海,在急功近利的红尘,在蝇营狗苟的阡陌,在热闹繁华的气流,犹显别具一格,风骨傲然。这是一片还未污染的文学芳草地,这是屹立在山河湖海边,最后的净土。这里有一批坚守文学精神和意义的有缘的仁人志士,在丁老师的带领下和时不时春风化雨般的教诲下,执著坚守的熏陶里,我有幸享受着文学的养分,有幸体悟着自己爱好的初衷,有幸畅怀着一个边缘人的慰藉!记得2021年7月3日,怀着诚惶诚恐惴惴不安的心情,给丁老师投稿三篇(一篇一万多字的纪实散文,一篇诗歌,一篇短文),没几天就收到丁老师微信回复。中肯的指导,切中要害的指点,开宗明义的讲解辅导,使我收益匪浅,特别是丁老师大刀阔斧般,删繁就简,在《读书村》头条推出我第一篇纪实散文《从洋县到深圳:老父出行记》,得到师友们的点赞点评和鼓励,激活了我久违的、迟钝的、想写的冲动。从此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往日岁月的鸡零狗碎,打捞着难忘记忆,不知不觉已有98篇。2021年11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稿一篇写打工同事命运的纪实散文,给《文学陕军》,四天后发出《第五会干》;2022年9月第一次给《汉中日报》投稿《无价》,在9月27日刊出(后来有两次,一次投稿,一次从读书村推荐);《衮雪》从《读书村》选择一篇《高大婶的爱情生活》;回忆汉中往事,勉县记忆系列等,都是对青春岁月的祭奠。和在报刊发表多篇,结集出版多本书籍的师友们相比,我这个露珠般、区区草根,不值一提的文学边缘人,没有资格和尊容来泛泛而谈。能够在《读书村》欣赏学习领悟师友们的佳作,能够班门弄斧草就几篇习作,就荣幸之至!我在想,师友们费尽心神写出的文章,投给《读书村》,丁老师辛苦审阅、编辑配图并推出,有共同爱好者,能阅读,是尊重,是呼应,是支持和鼓励,是学习交流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因为包括丁老师在内,相信喜爱《读书村》的人士,是没有功利和趋势附炎心态的。正如我五十多年的脾性,坦率直爽,为此而得罪许多人。但我坚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不是世俗的流行的小圈子。

黄立新作品

作者黄立新

三、后花园丁小村老师于2015年无私创建的《读书村》,以发现和鼓励,清纯和质地,培育和指导了汉中范围内许多文学爱好者,乃至辐射域内外,经过近十年的辛苦编发,早已在富含文学情怀的广大读者作者内心,在文学式微有点落寞,与一切和利益挂钩的环境下,如一股清爽纯净的山泉,汩汩流淌着清高、良善、陶冶心灵的浪花;如一杆鲜红的文学旗帜,猎猎迎风,坚守、延续和创新着;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汉中的一张掷地有声的文学名片!而草根边缘人的我,偏偏在2014年底,因离职而停刊了作为繁忙工作内容之一的、亲手倡导、创刊、主编十四年的工厂内刊《东柏之声》。早在汉中勉县流动单位工作时,青春的迷茫,大趋势的改革,仅仅在公司的《工地通讯》上写过几篇诗歌,和人物专访。单位效益滑坡严重,辞职回家;办一小商店,生意惨淡,不足以维持简单生活的开支。98年春节后,随着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南下深圳,通过叔叔推荐,我带了几张书画,现场写一篇进入厂区的感觉短文,而被录用在人事行政部。面对招聘三五个普工,门口来几百人求职的激烈场面,我是幸运的,感恩叔叔的推荐。总经理看了我的作品,赞赏不已,我要感谢平时阅读的滋养。兼顾三个黑板报,一人写稿配插图,及时更换内容,感谢副总从东北购来五颜六色的粉笔。外资厂以及三来一补等企业,老板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如何延长加班时间,提高产量,减少开支。当时供大于求的务工者,只有委曲求全,用无可争辩的服从,来加班加班再加班。其中一个福利是员工过生日,送给一张带音乐的生日卡和20元红包。我把员工的姓名和籍贯,写出一首首短诗在卡上。一改往日的例行公事,被全场六百多员工欣喜并主动问我,在老家是不是老师?也因此而了解到个别爱好文学的同事。2000年公司搬入新建厂房,扩大规模到一千人,我倡导并报告请示,以宣传公司企业文化,倡导良好行为规范,塑造公司形象,增强员工凝聚力为由,申请创刊《东柏之声》季刊。五年后在1600名员工规模上改为双月刊。兼职额外的工作,与文学有关,乐此不疲。每年在年会上,发展一批通讯员,组稿荐稿、组织文娱活动,除了围绕公司管理类,但几乎有一半内容,不乏青春风采、乡愁、情感等之类的散文诗歌栏目。曾经一度博得香港总公司和龙岗商会,以及同行的赞赏和鼓励。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批批出入的员工,在市场风云的裹挟下,为了生活生存,争分夺秒在充电学习金融、财经、计算机、销售、管理、仓管、电工等类技能,助益求职、熟悉和提高职场竞争活力和资本。本来每个镇街有好多书店、书摊、报刊亭,曾经靠经营一个报刊亭几年就可买一套房,可见红火的程度,现今逐渐关门消失。好不容易存活的一家,挂在大商场一角,摆一些简化的快餐式的就业指导、技能提高类的资料,放几本古典名著装扮。可想而知,在文凭泛滥,蓝领缺岗,中文新闻专业可对应的公务员、教师、图书报刊编辑、记者等岗位,基本是编制分内的事。芸芸大众,如作家王蒙所言文学“失去轰动效应”,早已没有往日的火爆。现在甚至喜欢文学被看成孱弱和无能,不随流的迂腐,甚至诗人被戏称为“疯子”。有的求职者,在面试时,被问及个人爱好时,都不敢说喜欢文学。是可悲呢还是可叹?

我不是文学家,我是一名打工人。爱好文学是从小养成的,力所能及能够掌玩一段时间,仿佛碗碟边沿的一滴汤珠,在社会大学的饕餮大餐面前,能尽力获得一缕饭香足矣;能在心里用爱好的文学光芒,慰藉一下蒙尘蛰居的心理,舒缓一下意难平的时光,就已经是意兴阑珊了。老板追求的如何高效管理,压缩成本,围绕利益来绞尽脑汁。打工人的我只能下班后,在宿舍,不打牌跳舞,不钓鱼爬山,只用看书来缓释职场的压力,忘记繁杂琐碎的事务,调理梳理波诡云谲的人事,偶有心得,就敲几下键盘。每天翻看《读书村》,多么惬意!它如文学爱好者不被污染的纯净的后花园,春风和煦,草长莺飞,鸟语花香,多么难得!我相信,文学在任何时代,永不会消失。草根边缘人的我,爱好文学并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装点门面,赢取人生的高光时刻,获取名利双收的工具,而是把它当成一种生活习惯。业余爱好,并非定要写出著作等身,来彰显功成名就。做一个平凡而又忠实的欣赏者、阅读者、感悟者、批评者、喝彩者,传播者,也未尝不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感恩丁老师和《读书村》里一群才情拨萃,妙笔生花,坚守文学良知和信念的师友们!—END—2024’新春特稿·读书村专栏作家展

点读↓

·周志峰:《感恩美好的遇见》·程宏安:《踏雪寻梅》·黄卫君:《五十年来成一梦》·裴祯祥:《漫长的告别》·王印明:《文学相伴岁月生香》

【专栏作家】黄立新,在报刊和网络发表有散文、小说作品等,现居深圳市。

点读作者黄立新其它作品:

·勉县记忆(十)

·勉县记忆(九)

·勉县记忆(八)

点下边链接,欣赏读书村精彩微刊↓↓↓

◇好看·读书村精彩月报(2024-1)读书村dushucun2015—鲜活·有质地·接地气主持人:丁小村

联系QQ及邮箱:12545194@qq.com

点击下面“原文阅读”阅读有趣的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