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新闻发布2024-05-01 08:04:35读书村

赶集

作者|铁迟

那天刚到娘娘坝,公路两边人来人往,很是热闹。不太宽阔的街道上,摆摊的人也很多。于是想着周一来了之后可以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周一上完课,拿了个手提袋兴高采烈地出门上街了。不太宽阔的街道空空荡荡,如果没有停车,那简直就是通衢大道了。转到马路上,前天的繁华不再,只有几家超市几家蔬菜店开着,于是,匆匆地买了一些菜就回来了。问同事。同事说今天没集。娘娘坝的集是三六九。于是盼星星盼月亮地等待逢集的日子。在市上三十多年了,脑海中已没有了赶集这个概念了。想买东西,随便哪一天都可以去买。记忆中的赶集还是儿时的事了。几十年过去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模糊得已无从提起了。

终于盼来逢集的这一天,课上完就上街了。上街前,已经有了许多的设想,买这买那,先转街道,再转马路市场。甚至为这次赶集准备了一个大手提袋。出校门过小便桥,右拐进入街道。两家麻辣烫店刚刚开门,店主人正在摆菜品。三四家理发店门开着,从玻璃门望进去,这会儿似乎没有什么顾客。一家服装店,门板和窗户上贴着大甩卖的纸条。几个老人的路边摊摆些铁打的农具菜籽之类。还有几个卖日用百货的中年人。许多临街房没人租用,都在住人。一家门口放一个小炉子,类似于以前的蜂窝煤炉子,上面冒着烟,坐在旁边头发全白的老人眼望着远处,并不理会。一个老太太拿了纸板弯了腰使劲地扇,扇得白都都的烟顺着街道跑远了跑散了。不远处东西方向一间屋子门开了,一个长发飘飘的女子往门口一个架子上晾毛巾。似乎是一家发廊。往前走,右侧的戏台满脸沧桑,然而两侧的对联却很鲜艳,碗大的隶书,看起来很有功力。似乎是过年唱戏时贴的。尽管铺面房没人租用,但农村人盖房的热情一点也不减,紧挨着戏台,一座两层楼房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中。没有我想买的擀面杖,更没有女儿想吃的野果五味子。于是左拐来到马路上。马路两边的固定店铺门口见缝插针地增加了许多摊点,大多是卖水果卖菜的。这儿一堆,那儿一绺,似乎是自家种的吃不完才拿出来卖的。卖水果的水果摆放在三轮车车厢上的一块平板上,香蕉梨大黄梨葡萄核桃之类。本来想买些新鲜核桃,可一个个装袋子里,湿漉漉的,谁知道泡过水没有?如果在市上,看着当面剥皮的核桃,核桃仁上的那一层皮能剥下,吃起来香,放一两天也不怕坏。或大或小的饭馆点缀在马路两边,有些关门了,鲜艳的门头招牌风吹日晒中显得苍白无力,偶尔有开着门的,但没多少食客。感觉整个集市上,卖主比顾客多。上周听娘娘坝村主任说,邮局那里有回民卖豆腐的。路过邮局没看到,到北边那两个清真饭馆门口也没有。往回走时,见一个卖熟牛肉的,驻足看时,桌子前彩条布上有清真字样,于是打听清真豆腐,指给我距他不远处,邮局正前方一个豆腐摊。

赶集

清真食品只有熟牛肉和豆腐。卖熟牛肉的只有清真字样但没戴白帽子,让人一时无法辨识。卖豆腐的中年女人精头没戴帽子亦无搭头巾更无标识,让人很难认为是清真食品。这未免太潦草太草率了吧。过去人常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可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样做买卖,东西怎么卖得动呢。转了将近一小时,望眼欲穿地寻寻觅觅,还是没找到想像中集市的影子,什么山货啊土特产啊,女儿心心念念的五味子,朋友口中的拐枣甜瓜等等,一样都没有。国内的城镇几乎一模一样,难道乡镇集日也这样的千篇一律了吗?失望之余,钻进超市。据路人说,这是镇上最大的超市……

相关推荐